□文/千沙
大学生就业,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而2003年的毕业生因受非典疫情的影响,择业是令他们非常头疼的问题。
供大于求
2003年全国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这与2002年145万名毕业生相比,增加了67万,增幅高达46.2%。而有权威资料显示,因受非典因素的影响,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去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今年将有数十万名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显然,这已对年初政府提出的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提出了挑战。
暖风频吹
尽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已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6月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通仪式上发表了《要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重要保障》的讲话;教育部发文要求各省市要进一步做好今年非典防治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高校也积极行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清华大学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南开大学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把就业信息发送给毕业生,同时了解学生求职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及早开通了网络视频系统,毕业生在网上可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等等。
岗位难觅
过去是统招统分制度,毕业生谈不上自主选择,也谈不上就业压力。如今,统招统分制度已不复存在,学生就业主要靠去人才市场应聘。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教授讲:“以往的这段时间,能确定工作的已占2/3以上,而今年连10%都占不到。”姚教授不无担心地说:“今年人大有3800名毕业生,比去年多了800名,但人才需求信息却下降了30%。”
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批发零售贸易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为445万个;社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为273万个;其他不便分类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378万个。但非典疫情发生后,这些岗位都成了受冲击的密集区,这就使得就业缺口一下子拉大了许多。
面对艰难的就业局面,不少大学生“知难而退”。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挥中心主任樊钉介绍:“人大应届毕业生中60%以上选择了考研,想以此避过就业“困难时期”。3月7日,北京的部分高校公布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结果,79.9万名报考者中有21.7万名取得了入学资格。而广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科生说:“今年工作确实难找,加上非典突袭,我已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其苦衷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