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个村办企业破产后几十万的债务被乡里分给了全村百姓,这时村支书不忍心贫困的父老乡亲承受负担,毅然站出来说:这笔钱我个人还!于是,一家人开始了12年的还债历程——

好汉一家十二年为全村百姓还清30万公债

2023年10月16日

文图/叶洪

2003年3月14日,位于湘西地区的辰溪县后塘瑶族乡莲花村的几十名代表全村村民一起来到乡政府,要求政府对他们的村支部书记宋先钦一家进行表彰。70多岁的老党员魏承银说:“老宋这家人12年为全村1100多人还了30万的公债啊!”

集体决定:买进设备建厂

莲花村四面环山,经济条件很差,是典型的湘西山村。1989年9月,在村民们矛盾比较集中的时候,宋先钦不负重望,被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当时宋先钦43岁,他带领村民们开发多种诸如养殖、制种、种植等脱贫项目,眼看着村民们的收入开始增加。

1990年4月,一位副乡长向村里介绍一位推销生产磁砖设备的业务员。乡领导说:“这位是福建湄州来的张广,要推销设备,乡里看你们村干得好,就想到了你们。”来人说得特别真切:“现在生产磁砖最赚钱,我们家乡全都因此致富了。”宋支书一问,买这个设备得用20多万元。为了谨慎拿主意,宋先钦让三位村民代表先去来人湄州的家乡考察一下。三天后,几位考察人员在那里看到了一家又一家生产磁砖的工厂,那幅车水马龙的繁华让他们钦佩不已。他们说:“果不虚传!”

9天后,几个人回到了莲花村,他们说:“人家的确是都致富了。”第二天,村里组织了全村党员干部会议,共60多人,一起听了三人的汇报。大家都说:“这个项目,上!”但宋先钦还是觉得应该稳重些,便又派出另外三个人再次考察。十天后,这三个人回来后说“这个项目好,人家发大财了!”

经过全村60多位党员干部、30多名村民代表的几天商议,大家一致决定:买下这个设备,在莲花村建起一个磁砖厂!

工厂破产20多万公债一人承担

经过几天的谈判,莲花村与福建的业务员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采访中宋先钦对记者说:“当时村里穷,没有钱,只好贷款。乡里领导说:发展农村经济,莲花村是个榜样,我们支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向银行借了1

1万元的贷款,还缺近10万元,我们只好靠村民们自愿集资了。”

当时,大家情绪高涨。据统计:全村200多户中有100多户都集了数额不等的资金。资金到位后,买卖成交,设备也由此引进莲花村。很快,一个生产地砖的工厂建在了村头。开工之后,并没有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问题马上出现:引进的这套生产设备,不能达到设计的工作效率。于是几天之后就停了工,大家找来技术人员做了一番修理之后,机器终于又转了起来。

“机器转起来后,问题又出现了。”采访中宋先钦对记者说:“由于村民们技术不过关,所以生产出来的地砖在形状上不够规则,冷眼一看就很粗糙。”接下来的问题又出现了:销售很快成了问题。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产品的大量积压,成垛成垛的地砖被封存在库里。而8个月之后,设备再次出现了问题,几经修理后还是运转不了。这时,技术人员说关键的部件要换,还要拿出3万元。为了再借到几万元的贷款,宋先钦多次找乡、县领导,但最终还是没有借到。大伙只好看着机器死死地停在那里。到了1991年,生了诱的机器几近报废。宋先钦和大家多次想办法,但终没有使厂子起死回生。这年7月,这个厂终于宣布破产。

余下的问题就是债务问题了。当时的贷款及利息、村民集资的总共债务共计为20多万元。根据乡领导的意见,既然破了产,大家都有份,这笔债务属于集体公债,只是责任的轻重问题。因此在乡长主持召开的处理债务的全村村民大会上,乡长代表政府拿出了方案:每位村干部及去福建考察的人员各承担8000元,党员和村民组长各600元,每位村民则承担50元。当时村副书记常子亮一下子流了泪:“这干了几年村干部,没有开到几个钱,最后却落个8000元的债务,我怎么跟老婆讲……”

这时,支部书记宋先钦站起说:“乡亲们,我是办厂的主要决策人,让大家还我于心不忍,这些债我自己还。散会!”

一家人历尽艰辛办砖厂,志在还债

会后,乡长让他收回成话。宋先钦说:“大家都很穷,都有难处,比如村里有两个老党员都是解放前入的党,人家为了革命干了一辈子,最后却也落个8000元的债务,我良心怎么能过得去!还有那些干部、考察人员和村民们,他们都感到难受,这个债我一定自己还,否则我死不瞑目!”

当妻子知道丈夫揽过来所有的债务之后,她立即号啕大哭:“老宋,你疯了,20多万,咱们全家人砸了骨头卖也没法还这些钱啊。这日子我怎么跟你过……”而宋先钦的大爷则敲着拐杖说:“你逞什么能!”说完流着泪就要打他。这时宋先钦24岁的大儿子宋成林站起来说:“你们谁也别哭了,我爸做的对,是个好汉,他还不上,我给还,我还不上,就让我儿子还!”大儿子的话把全家人都镇住了。这时,他们停止了哭声。宋先钦说:“我想好了,开个砖厂,慢慢还!”

为了在这个村开起这个砖厂,宋先钦很快将自家的鱼塘卖掉。宋成林对记者说:“那个鱼塘养了不少新品种的鱼,明明能卖8000元,而急着出手却只能卖到4000元,那时我还在村里开了个小录相厅,也卖了,人家给了1000元。”宋先钦四处借钱,走了所有的亲戚,然后又托人借了一万多元的贷款,最后终于开起了砖厂。为了省钱,一家人老小七八口人一起上阵,在宋先钦的带领下为生产出还债用的红砖而紧张地打起了砖坯,生起了砖窑的煤火,很快,第一窑红砖终于出炉……

此时,为了还债,宋先钦正在读中学的二子、三子只好主动辍学,与父亲、哥哥、姐姐一起运砖坯。这时,宋先钦和儿子们几乎每天都光着膀子干上十几个小时。砖窑里温度很高,如同蒸笼一般,每次进去推出成形的砖块,他们都要大口地喝下一些凉水。然后汗如雨注地推着车子奔跑个不停。一天,宋先钦终于由于中暑而倒在了地上……大家把他送到医院,医生将他抢救过来后,他当天就离开了医院,又回到砖厂……这一年,他们的砖换来一万多元还债的钱。

为还债险些丧命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8月,宋先钦在砖窑上面观看“火候”,走在一个离地面有六七米高的木板时,处于高度疲劳的他突然一阵晕眩,从上面掉了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当时,宋先钦完全失去了知觉。几个儿子和做工的小伙子将已经昏迷的他送往县医院,医生看过之后说:“不死也得成个残疾人,因为他的腰椎受了重伤,肋骨也断了几根。”两天后,宋先钦渐渐地醒了过来。他对妻子说“砖厂活儿不能停,即使我死了,也不能停,一定要把债还上!”

这时,宋先钦发现自己的双腿还有知觉,这让他感到庆幸。但是身体却躺在床上而不能动。他的全身上下都在疼痛。一个星期后,宋先钦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对老妻说:“医院里什么都要钱,床费太贵了,开点药去,回家里去慢慢治。”医生和家里人都劝他,他说什么都要回家。他发脾气说:“听我的!”这样,宋先钦被放到担架上抬回了家。

回到家里后,宋先钦的全身还是不能动,每一天从早到晚都是在炕上躺着。大小便也只能依靠妻子帮助才行。贤慧的妻子一边给20多个家人和做工人做饭,一边细心地照料着躺在炕上的丈夫。病中的丈夫总关心着砖厂的情况,他问这问那,总盼望着出的砖能多卖点钱,以便一点一点地还上银行的债务,然后再还村民们集资的钱。他对儿子们说:“银行的利息很高,早点把它还上!我这把骨头还不上,你们一定要还上,你们还不上,将来就让你们的儿子孙子还,如果我的病好不了老早地死了,你们或他们还上债后别忘了到坟上告诉我一声……咱宋家人一定要长起这口志气。”从此,全家更加起劲。他们为了让父亲放心,起早贪黑,拧成一股绳地卖力出砖。宋家所雇佣的工人也深受感动,十分卖力地工作着。到了这年年末,他们说:“工钱明年再给吧,还是还银行的债去吧。”宋家人说:“工钱一定要给上,一年中你们为我们多做了不少活儿……”

宋先钦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村干部。因此当他倒下后要求辞去村支书的职务时,大家都不答应。他们说:“老宋,村里离不开你!”因此每到开会的时候,宋先钦家的炕头就是村干部们的会议室。

这一年年终,宋家除了给宋先钦治病花去了几千元之外,又还上了两万多元的贷款。而这时,宋先钦仍然躺在炕上不能动。直到次年7月,宋先钦终于从屋里走了出来……他已经躺了整整11个月!

因为还债,小孙子命丧黄泉

宋先钦庆幸自己没有残废。他很快又焕发了往日的精神头,他说:“我大难不死,更要早点还上这些债务。”因此为了多赚点钱,一家人又做起了制作鞭炮的生意。宋家老小,从早到晚都没有个清闲的时候,他们白天守在砖厂,而晚在吃过饭后则围在一起制造鞭炮,每一天都忙到半夜。宋先钦说“我原来曾经算了一笔帐,如果这样干下去,我们一年肯定能多还一万元的债。”但是,他没有想到,为了多还一万元的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代价成为一家人永远抹不去的痛苦。

这年5月的一天,由于深夜大家很疲劳。一些炸药就忘记放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他们起来的又早,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都吃过饭后去了砖厂。和每天一样,宋先钦4岁的孙子和5岁的孙女由于没人看管只好将他们放在家中。大家忽略了,两个孩子都不懂事,模仿力又很强,便学着大人的样子做起了鞭炮,没想到不一会就把炸药弄响了……当宋先钦回到家里,推开门一看,心爱的4岁的小孙子已经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呆呆地看了很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然后他给死去的小孙子跪下了:“孙子,为了还债,爷爷对不起你啊……”

小孙子的死成了一家人永远的痛苦,但是一家人还是强忍悲痛,继续走在一条艰难的还债之路……

12年终于了却全家还债的心愿

至此,宋先钦还债的事迹感动了乡、县领导。当时的县长在这个乡视察的工作的时候还特意来到莲花村,他找到宋先钦:“你的情况乡里的同志给我讲了,我很感动,这样吧,你们村的这些外债是由于企业破产造成的,县里可以报请破产手续,按相关规定银行的钱可以不还了。”宋先钦说:“谢谢县长的好心。但不还这些钱,还不是让国家受损吗,我还是要还上,我们全家人就有一个劲,一定要把这些分文不差地还上!”

1995年,一位主管工业的副乡长因故离职。这时,乡党委动员他去做乡政府接管副乡长的工作。宋先钦婉言谢绝:“不还上这笔债,我哪儿都不去!”

就是这种劲头,使宋家每年都能还上三四万的外债,到1999年,宋家人全部还上了银行的十几万的贷款和近十万元的利息,然后一家人又开始还全村的集资款,到了2002年12月28日,宋家人终于将这些债务全部还上,他们屈指一算,当年的债务再加银行的利息,一家人整整还了30万元!这天,宋先钦与儿子、女儿们一起热泪直流……整整12年,他们终于走完了充满艰辛与不幸的还债之路。辰溪县政府县长助理赵泽长对记者说:“宋先钦的人格魅力很有时代特色,它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中的伟大品格,值得干部们学习,也值得百姓们学习。”

(照片说明:宋先钦夫妇和大儿子宋成林)

上篇:没有了
下篇:“咱们工人的书画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8/2003080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8/01/3194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