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她为何成为“生人机器”

2023年10月16日

□文/渝元

这事发生在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市区县交界偏僻的巴南湾山村,这里文化落后,经济不够发达。这些年来,多数人虽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忧愁,但有人却为传宗接代和老来无靠而困扰。于是,便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农村少妇多次生孩子出卖的奇闻。

看上去,她不过30多岁,长相不错,逢人爱打招呼或是一个笑,特别是她那对大眼睛和丰满的身段仍楚楚动人。她有一个忠厚勤劳的丈夫。

10年以前,她早婚生下两个女儿,丈夫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做了绝育手术。照理说,一家人该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奔小康。可是,由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生儿传宗接代的欲望在夫妻俩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这些年来,她想生个儿子的心情迫切,凭着少妇的姿色和一些单身汉苟合,并约定实行“包产包销”,双方得利。她生了一个又一个,却都是女孩。进一步,她直接“瞄准”那些善养儿的“种子”,与之勾搭。但她的肚子不“争气”,还是没有儿子。几年前,她卖给汪家一个女婴,汪家当时没有把钱全部付给她,事后她和丈夫一起“理直气壮”地到汪家去收钱。汪家不愿拿钱,而且一时拿不出钱来,她就“自己动手”将人家过年的腊肉背走了。3年前,她与本村一40岁的单身汉阿兴苟合,约定假如生下来是女孩就送给他。结果当真又是一个女婴,按约定,阿兴把生下来的女婴抱来精心喂养。当阿兴把孩子喂养到满月时,她去要钱了。因阿兴确实拿不出钱来,她干脆将孩子抱走,卖给了另外一户人家。后来她又一次怀孕,被干部发现了,她才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处理。

在采访中,一位知情的老大娘说,这妇女这些年来虽然没有生出儿子,但在经济上却尝到了“甜头”。现在要是把她生的孩子全部收回来,快够坐满一席了(指8人)。

她为何成为一部“生人的机器”?据笔者了解,除了她自身愚昧和对法律的无知外,还存在一些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其一,山区人口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当地一个村组,40多岁的单身汉就6人。的确,这些单身汉也有他们的难言之苦。他们生长在这个穷乡僻壤,到了找对象的年龄,却遇上打锣上班吃“大锅饭”的年代,生活艰难,不少大姑娘都往外跑了,求亲无着。这些年来包产到户,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人又到这把年纪,结婚无望。一位49岁的单身汉说,农村不比城市厂矿,居住分散,有时在家生病几天还无人知晓。由此,十分想领养个孩子,老来和生病也有个照应和依靠。这样,“生人机器”就有了需求的“市场”。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困难重重。在市区县交界的山区结合部,村民们居住分散,计划外生育、非婚和超生都很难被人发现。就拿这个多次超生出卖女婴的妇女来说,每次怀孕到快要临产时,她就到邻近外县的亲戚家去了,到亲戚家生孩子,生下来若是个女婴也有人马上抱去喂养,人不知,鬼不觉。不仅乡村干部不知道,而且乡邻们也很难发现。

其三,放松了对育龄妇女的教育和监督。当前有的地方忽视“国策”的宣传,有的干部不愿深入基层做艰苦的工作,而对“计生”工作采取罚款了之的简单作法。于是,有的地方便出现了有钱的人大着胆子多生,无钱的人也躲着超生,还有早婚和非婚生育的,“生人机器”仅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社会一角,却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思考。笔者认为,要依法做好天下这“第一难事”,必须教育、监督、出路等多管齐下,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

上篇:矿山恶霸终落法网
下篇:《另一份“辛德勒”名单》的警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8/2003080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08/08/31965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