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虹梓
2002年岁末,北京遭遇了多年未经的风雪天。一个夜晚寒气逼人,在西直门地铁站出口,我看见一对母女在卖唱。她们简朴的服饰既整洁又体面,女孩那张白皙的脸庞透出了青春妙龄的美丽。但是,她们引吭着《半个月亮爬上来》,悠扬的歌声中透出了发自心底的凄凉。很多路人把一两张碎钞塞进姑娘手中的布包里,脸无表情地匆匆而过。姑娘一边高唱着,一边噙着泪花深深地鞠躬致谢。
那一段日子,我浪迹于北京繁华的街道,但是,在阴暗的地下通道和冰冷的地铁站,衣衫褴褛的乞讨者不时映入我的眼帘。面对那些匍匐在地的老人和残疾的艺人,我总是下意识地掏出零钞硬币,欣慰地听到硬币叮当地跌落于那破旧的搪瓷缸里。
有时候,尊严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我常常想起那对卖唱的母女,她们肯定遭遇了常人无法感知的灾难。她们出卖的是歌声,当灾难当头时,她们的尊严却完美无缺。尽管有些职业的乞讨者确实在骗取人们同情后的怜悯,但是,更多的乞讨者无疑贫穷到了食不果腹乃至更加窘迫的地步。假如他们拥有强壮的身体,享有常人的劳动的权利,在繁华城市的冰冷的角落里,谁愿意牺牲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呢?
我知道,单凭我单薄的施舍,我只能使乞讨者的饭盆里多一个馒头。但是,我依然愿意让零星的碎钞表示我的同情。
同情是什么?同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角色转化——假如自己沦为乞讨者的境地,假如自己忽然遭遇了致命的灾难,你的心境不啻为一片浩瀚的沙漠,别人同情之下的帮助,就会在你的心田飘落几滴清
冽的甘霖。
每个人承受的命运里,绝不会永远繁花似锦。只有身处灾难的际遇时,别人的同情,才会使烦恼的心境中增添一丝的慰籍。当我浪迹于北京街头乃至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正陪伴着妻子住进北京肿瘤医院。实际上,幸福与灾难,常常是一墙之隔和一步之遥。我们并不乞讨别人的同情,但是,我们早已不由自主地忘记了那些锦上添花的喝彩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将永远会铭记那些雪中送炭的相助者。
当别人处于悲伤的时候,让我们去安慰,哪怕是一句轻声的鼓励。当别人饱受折磨的时候,让我们搀扶一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量。我们的同情,并非是倾囊而出的资助,它往往是出于本性的善良。譬如我们会在拥挤的巴士上让座给老人,我们会怜悯伊拉克战争中哭泣的孩子——当这种善良转化为习惯,我们就会收获一种美德。
同情他人,我们会因为做了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好事而心安理得。要知道,一切美好的人格、品德乃至风尚,在其最初,都是起源于同情这一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