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六五所,作为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有幸承担了载人飞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任务。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火箭发动机研制试验的那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一六五所广大职工情洒载人航天工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心智,谱写了一曲豪迈的奉献之歌。
天道酬勤。在长征系列运载系统中,一六五所先后研制试验定型的有长征2号、长征3号、长征4号、长征2号捆绑式大型运载火箭发动机,为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式卫星、通讯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试验卫星等70多颗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用一六五所研制试验的发动机,把美国、法国等国家制造的亚星、澳星、铱星、鑫诺星等二十多颗外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而一举结束了欧美垄断国际商业卫星发射的局面!在中国发射的所有国内外卫星中,几乎全部是用一六五所研制试验定型的发动机发射上天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中国人载人航天事业揭开崭新篇章的时候,一六五所新老航天人同心协力、顽强拼搏,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研制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的使命,再一次奏响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强者之音。
载人飞船所需的火箭发动机,必须绝对的安全可靠,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偏差,而高空模拟试验与过去常规发动机的模拟高空试验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更高的精度。然而,试验所用的高空模拟筒的设计安装象一座大山横亘在设计人员面前。时间紧,资料少,难度大,三节高模筒长达十二米,远看象节火车厢,相互之间的安装配合要求极为苛刻。任何一点的误差都将导致试车失利。重任,就象一块大石头压在人们的心里。面对挑战,负责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辗转反侧,图纸画了又撕,撕了又画,一位工程师重病发烧,他把图纸带到家里,硬是挣扎着爬起来,挑灯夜战。有时,为了攻克设计中的一道难题,他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一次不行,两次,经常多次反复论证,终于攻克了难关。
为了使测量系统满足载人飞船发动机的试验要求,保证试车质量,确保试验参数的合格率,该所五室紧跟当今航天测量技术前沿,不断对测量系统进行技术更新,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故障隐患,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每次试车中,该室参试人员高标准、严要求,从不言累。发动机上的一百多个测量参数个个要保证,测量系统的每个环节个个要可靠运行,室主任赵万明和他的同事们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中完成了成千上万个数据的测量和处理。他们明白,自己手中的数据,事实上就是他们向用户提供的“产品”,产品要合格,就必须做到测准测全,如实反映发动机的固有质量,为载人飞船发动机的研制试验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六五所1993年从三线搬迁到西安后,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仍然留在了远离大本营三百公里之外的秦岭深山,而姿控发动机试车却要在西安进行。为了完成繁重的大小发动机试验任务,决不让包括“神舟飞船”这一国家重点型号在一六五所误点,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所长史峰章经常奔走在西安和秦岭深山之间,在远离亲人的试验基地和参试人员一道,同甘共苦,呕心沥血,精心组织指挥科研生产和发动机试验,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攻克技术改造难题,想方设法解决参试职工的后顾之忧。在这四年里,为了神舟飞船的研制试验,史峰章牺牲的假日休息日不计其数,辗转在秦岭凤州试验基地、西安清水头试验区之间,几过家门而不入,正是由于他的精心组织,从一九九九年至今,一六五所确保了数十次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了神舟飞船的研制周期,随着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的日益临近,无疑给托举华夏飞天之梦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定型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航天员的安全,发动机必须万无一失;
为了华夏飞天梦圆,发动机绝对不能出现丝毫隐患!
为了这样的稳妥可靠,一六五所从所长到普通职工,从指挥员到参试人员,无一不为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使命所牵引。他们以更严更细更慎更实的工作态度,做好发动机试验系统的各项准备工作。
600秒有多长?
很短。在人生的长河中,短得你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600秒有多长?
很长。长得人几乎要窒息。时间凝固了一切,所有的期待仿佛等待了若干年。
2003年3月30日。一六五所凤州试验区一号试车台。随着神舟五号所需的液体发动机试车正常点火600秒后关机,激动和喜悦的情绪终于象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不大的控制中心里仿佛盛满了欢乐。那份压抑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几乎所有的表达喜悦的方式都让人们派上了用场。握手,击掌,拥抱……
或许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与磨难之后,成功的价值自然就会升值。喜悦的温度自然就会升高。尽管此时的一号台室外温度是零度以下,然而人们的心中,却早已沸腾。
题图:火箭发动机正在点火试车。 (张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