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忠言”何必非“逆耳”

2023年10月16日

□文/爱华

对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一直以来对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能够虚心接受别人善意甚至尖锐的批评,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不断完善做人、做事力求完美的标准,起着积极的作用。

的确,对于乐意接受批评教育的人来讲,就不会计较“忠言”之人的态度和言辞如何的尖锐,知道那是别人为了自己好。但是,对于那些因批评严厉一点就“一蹦三尺高”,不易接受别人意见的,这“忠言”是不是能改变一下方式,不要一概严加训斥,非得来个“逆耳”不可呢?我们也清楚,进“忠言”无非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如果“忠言”能使人听起来“顺耳”一点,并且使其达到同样的批评效果,那么,其动机和成效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客观地讲,接受“逆耳”的“忠言”的确不是件易事。有时“逆耳”的“忠言”不但不易被人接受,反而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并适得其反。有些人之所以听不进“逆耳”之言,因为他总是曲解了别人的意思,认为别人提“意见”是跟自己“过不去”,进而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这样,“忠言”不但起不到“治病救人”之“功效”,反而增加了相互之间的隔阂、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

我们也知道,现在的药品生产厂家总要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加一层糖衣,目的无非是使病人服用起来爽口一点。比较起来,如果一片诚心的“忠言”在批评教育的言语上多一些感情的色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去说服,使受批评、教育的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环境。这样,听起来不但“顺耳”,而且还感觉亲切随和,“顺耳之中受忠言”岂不更好?

当然,“忠言”不“逆耳”,只是讲究批评教育的方法,使“忠言”更易于被理解、接受。但是,如果一味注意不“逆耳”而淡化、甚至放弃了批评、教育,那就是对“忠言”何必“逆耳”的误解,不足取了。

上篇:读脸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3/10/2003102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10/27/3157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