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河
把商品的价格打折后出售,是时下不少商店、商场,乃至超市的促俏手段,且打折的幅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8折9折,有的7折6折,还有的打到5折4折,甚至是3折。
价格打折好不好?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凡商品均打折,这就不免使人疑窦丛生,既然原标价10元钱的商品打折后3元或4元、最低2元钱都能买到,那为啥在初次上市订价时非要订那么高?刚上市的价格“一步到位”岂不省事,何必要“弯弯绕”而费此打折的周折呢?
上个星期天,本想买双皮鞋,在转了几家大商场和鞋业专营商店后,鞋的样式和品种着实令人眼花缭乱,可价格也是五花八门,最高的标价五六百元,最低的七八十元,还有30多元的真皮鞋。而标价在百元以上的鞋,大多均可打折出售,如有的“袋鼠”、“鳄鱼”名牌鞋,也可打7折或8折搞定。在一柜台前,我问一位服务员,斜对面柜台的打7折的“袋鼠”和“鳄鱼”牌鞋的价格到底怎么样?她开始有点犹豫,但继而又低声说:“别信那一套,原价标得高,现在打7折,300多元也能卖200多元,也是很有赚头的呢!”当时我开玩笑说:“一头牛才能卖多少钱。”这鞋价真的太离谱。而据一位家中做服装生意的朋友说,厂家大多是按5.2折的价格把货物发给商家的,实际卖多少钱,完全由商家和店主自己定。赶时令,赶季节,价格总是定得很高,“高潮”一过,马上就打折。而打折的下限是凭良心,赚多赚少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赔本“吐血”一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买家没有卖家精。”今年初在海南一家金银首饰店,我曾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原本标价18000元的项链,最终以1折、1800元的价格卖给了游客。这其中的“奥秘”恐怕只有老板心知肚明了。
众所周知,凡商品都有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可以上下波动的,但上浮与下浮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能漫开喊价。即,价格必须充分反映凝聚在商品中的价值。
现在的问题,商品的价格不是打折不打折的问题,而是初次定价合理不合理,且依据什么定的问题。在如今的市场上,还有一个令人始终不得其解的问题,这就是90%以上的商品价格的尾数都与8有关。是巧合?还是迷信、欺诈?我看十有八九是后者。因为,即是搞成本核算,总不会都是8吧。
市场经济,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胡整乱来。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行的关键之所在。背离了这一点,价格的无序和混乱,竞争的恶意和倾轧,唯利是图和坑蒙拐骗,就会大行其道。
和打折风相依相存的,还有时不时乱刮乱哄的降价潮。小到鞋袜衣帽,大到冰箱彩电空调,甚至是汽车。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当然是希望商品的价格越低越好。这样就可以少花钱,多办事,但真相却是,原本值2元钱的商品,人家在一开始就硬定到了10元。过了几天,反而以打折的方式促销。由此可见,打折也好,降价也罢,实际上是把温柔的双刃剑,宰你莫商量。而厂家商家之所以挥舞这把剑屡试不爽,就是紧紧抓住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弱点。
因此,作为消费者,做到货比三家还不够,特别是在手中钱有限的情况下,绝不能一味地看商品价格的打折程度,更应具备好的消费心态和理念,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这样以来,就不会误入温柔的价格打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