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相声滑坡问题

2023年10月17日

□文/周英珊

去年元月,中央电视台三套曾连续四天播出了相声大赛节目,这对繁荣相声艺术无疑起到了好的作用。但两年过去了,相声滑坡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呢?我看还没有!

相声滑坡的原因:

一不是我们缺乏好的表演艺术家。全国有一大批相声演员,其中一些相声演员,表演技巧是相当精湛的。这可信手举出一些群众所熟知的名字:马季、冯巩、牛群、姜昆、李金斗、侯耀文、阎明月等,他们在表演技巧上,在说学逗唱上,确实是过得硬的,是引人入胜的,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这就说明,在相声艺术的表演上,我们是有人才的。

二不是我们缺乏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好的老师。相声起源于唐,形成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典的段子。比如过去的《脱马褂》、《买猴》、《夜行记》等。这给我们继往开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有誉满全国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等,他们也传帮带了一批优秀的继承者马季、常宝坤等。这些都是我们繁荣和发展相声艺术的基础。

三不是我们缺乏欣赏相声的群众。相声是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旧社会的摆摊天桥到解放后的登上舞台,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上上下下没有不喜爱相声的。这已为群众所公认,无须再赘述了。

如上所述,这样好的根基和条件,为什么近年来相声会滑坡呢?我以为根本问题是“本子”问题,没有好的剧本,你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行。一个剧本救活了一个剧种,一个剧本出了一些名演员,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一个《四世同堂》电视剧,使演老爷子、大赤包、大孙媳妇、招弟等演员名噪一时。一个秦腔《三滴血》,使孟遏云、樊新民、陈妙华、肖若兰、全巧民誉满西北。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可以信手拈来,举不胜举。然,反过来讲,演员的表演能力再强,没有好的“本子”,就是显不出真本事来。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本子”不好,而演员能演好,还能受到群众欢迎的。

为什么没有好的剧本?一言以蔽之,作家不写。过去誉满中外的大作家老舍都写相声。何迟写的相声《买猴》,塑造了一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马大哈”形象,在人们的口头语中,简直可以和“阿Q”媲美了。然而,今天写相声的有几个呢?马季说:写相声的,最多一巴掌。一巴掌是五个,五个怎么能够呢,不是太少了吗!就拿去年元月的相声大赛来说,剧本创作奖不是就空位了吗?这又恰恰说明了“本子”是很重要的。

作家为什么不写相声呢?原因固然很多,但稿费太少,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开玩笑说:《十五的月亮》为什么十六圆呢?因为稿费是十六元。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稿费只有三十元。创作一首歌多么不容易,却只有这么一点稿费。而歌唱家上台一唱,便是几千元,上万元,如此情形,作家心里能平衡吗?毋须多言,优秀相声作品的久违,不也就是这个原因吗?

人们多么希望相声能很快繁荣起来,但不在“本子”上下功夫,我看是不行的。

上篇:也说“多好的群众啊!”
下篇:县城风景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3-12/08/32647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