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武汉市的高秀梅,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个非常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可是等到1991年时,幼儿园由于拆迁被取消了,高秀梅也成为下岗中的一员。当时,她的女儿才14岁,丈夫因患肝癌离他而去,她的父母、公婆也先后去世,那时她真地有天塌地陷的感觉。然而,高秀梅并没有倒下,而是采用了“车到山前自寻路”的积极自谋生路的办法:高秀梅的父亲是唱楚剧的,母亲是唱川剧的,她充分利用自己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所练就的一副好嗓子,干起了替人哭灵的行当。如今45岁的高秀梅,已成为武汉市颇有知名度的“哭灵专业户”,并加入了礼仪乐队,成为礼仪乐队里的“台柱子”。
一位已陷入了人生绝境的下岗女工,以哭为生,居然也能成为“哭丧艺术家”呢?就是她不气馁,不丧志,不靠神仙皇帝,充分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独辟蹊径,干起了在一般人眼里是极不“吉利”和“下贱”的“哭丧”行当。但正是这个“无人问津”的行当,不仅解决了她的生计问题,而且还使她一举成名,你说这个职业是“下贱”还是高贵?
人说,车到山前自有路。实际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思想,有许多下岗者和生活艰难者,就是在这种消极等待中,失去了许多的再谋生机会。而高秀梅的车到山前自寻路的自立更生精神,是一种积极的穷则思变的进取精神,正因为她有了这种“自寻路”的精神,才获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第二次辉煌。作为诸多的下岗职工和生活已陷入困境的朋友们,我们为何就不能像高秀梅一样,来他个“车到山前自寻路”呢? ■赵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