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勇老吴家中有一个圆形的饭桌,同时也是老吴和上高中的儿子共同的书桌。每天晚上吃完饭后,这父子俩在桌子两边相对而坐。儿子做他的功课,老吴写他的文章,几乎天天如此。
老吴爱好文学创作,一篇一篇向报纸,杂志投稿,然而大多泥牛入海,悄无声息。老吴并不气馁,屡败屡试,坚持苦写不止。人到中年精力不济,何况白天的工作又是那么繁重。
说到工作,老吴有些无奈。两年前的那天,当下岗这个不幸的事实降临到他头上时。老吴记不清自己是怎样走回距离单位并不算远的家。他象一个迷路的老人挪着蹒跚的脚步走了近乎有两个小时。泪水模糊了厚厚的眼镜片,使他看不清老婆和儿子那惊慌失措的脸。之后的几天里,老吴明显的苍老了许多,看起来好象他的年龄应该是五十而不是实际上的四十出头。四十不惑,怎能不惑?老吴想。为什么上天这么不公?为什么兢兢业业的人还不如那些庸庸碌碌,只知拉帮结派,拍马溜须的人?妻子和儿子不断的安慰和关心使老吴略感心慰。经过一段时间的身心调整,老吴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开始了艰难的求职。毫无疑问,年龄偏大,身无长技绝对是求职的最大障碍。尽管如此,经过了无数次的失意,他还是找到了一份收入微薄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干了一天活,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见昏黄灯光下儿子学习的身影,老吴似乎看到了某种希望,立刻忘记了疲劳。他总是静静地坐在儿子的对面,看书、写文章、记日记直到深夜。老婆看了心疼,经常劝老吴注意身体,早点休息。儿子一开始对此也有些不解,难道爸爸要向苏东坡的父亲学习,“四十始发奋”。只到有一天学习累了无意中翻看了爸爸的日记,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说之前我还对写作抱有一丝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那么这一丝幻想在我成为下岗工人后已经彻底破灭了。我很清楚自己在写作方面才能平平,并无过人之处。我也深知写作从来就是个苦差事,我常想放弃,但我不能放弃。没有钱没有权甚至连个稳定的工作都没有,我还能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儿子。我只想用这种刻苦的精神来感染你,激励你。希望你能有所作为,发奋图强。我会一直写下去,在你的身边。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你一定明白爸爸的这一片良苦用心……”
儿子的眼睛有些湿润,却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全身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