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在山东各大超市、商场采购年货的人们发现,零钱特别是1元以下的硬币成了抢手货。
据媒体报道,山东各城市很多商家为了鼓励顾客自备零钱而发起用小礼品征集1元零钱的活动,甚至有些商家不得不向小商小贩支付“整零差价”。
从2001年开始,山东省成为全国首批“小面额货币硬币化”试点省份之一,1元以下货币全部投放硬币,纸币逐渐回收。尽管从那时候起,人行向山东全省投放的硬币供应量不断增加,据统计该省2003年共从央行调运硬币34车皮,共计2.72亿枚,但是仍然在很多流通领域特别是商场、超市等零钱找回量大的地方出现了“零钱短缺”的现象。
“主要是老百姓还不习惯用硬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金银处一位负责人表示,除了央行发放下来的硬币总量略有不足外,更主要的是因为硬币的携带不是很方便,放在口袋里沉甸甸的,放在钱包里又容易掉出来,老百姓不太爱用,所以很多硬币找出去后,就沉淀在老百姓家中,造成流通硬币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节假日,商场超市的购物高峰期,这个问题就很突出了。
据该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省已经紧急从央行又调入了三车皮的1元硬币,同时各银行营业部纷纷采取组织人员上门到学校向学生兑换零钱、以整钞兑换募捐箱内零钱等应急措施,目前山东各地硬币短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既然百姓不习惯花硬币,为何央行还要推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这一政策呢?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货币金银处的专家表示,与纸币相比,硬币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硬币耐磨损,使用寿命长,不会出现纸币的残、旧等情况,从长远上看成本要低于需要不断补充印制的纸币。
其次,使用硬币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流通领域中的整齐度和崭新度,因为硬币不存在新旧和褶皱等问题,不会出现小面额纸币因反复使用而显现的脏、破现象。第三,从卫生角度看,硬币的消毒比纸币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小面额货币硬币化”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在2000年我国以生产量计算,人均硬币不足80枚。美国人均硬币则达到800多枚,日本、德国人均都达到700多枚,硬币在国外被大量使用在地铁、自动售货机、公共电话等多个场所。
由于在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天气潮湿,纸币尤其损耗严重,所以央行首先在江浙、上海、深圳、广州以及山东等省市实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的试点。而北京气候干燥,且北京人大多不愿意使用硬币,因此并不在试点范围内。
据记者了解,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还专门针对“小面额纸币将退出流通”的说法做过澄清,并指出,在“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的过程中,在局部地区会出现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投放硬币的情况;而就全国而言,小面额货币纸币和硬币并存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著名经济专家陈淮教授认为,分币作为流通媒介的意义弱化,且出现“小面额货币硬币化”的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可否认,分币仍是一种重要的计量单位。
陈教授进而分析说,分币作为计量单位,非常必要。像日本早已用100日元作购物单位,可一、两分钱仍然存在。美国、英国等各个国家的货币也都有分币。毕竟在大宗货物的购买中,单价差一分一厘,成本上差的就是一大块。而居民在用分币中碰到的麻烦,以后随着货币电子化的普及,银行卡刷卡购物的增多,将逐渐避免。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