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非但如此,在整个学期里,卢安克甚至没有让学生做过一次测验。他的观点是,他不想知道学生的成绩。他只想把教学做得更好,而成绩的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得更好,它有一个顶点。
他还从来不向学生们提什么“学校的要求”、“学习的标准”。因为他觉得如果学生们学习的目的都是去满足学校的同一个要求的话,那最终学校就不像是为学生而办的,或者,学生必然适应不了学校。他说在德国的学校里,他以前就从没听说过“要求”这个词。
学生们在接受卢安克这种方式的教育时,感到很新奇。他们喜欢听卢安克上课,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有味道”。学生们大都喜欢卢安克。
到段考的时候了。卢安克教的这个班跟别的老师教的班一道参加了段考。让人伤心的是,卢安克所任的科目考得都是最差的。就连大家所认为的“洋教师”理所当然的强项——英语科目,他所任教的那个班也是全校考得最差的:全班只有6个学生及格,平均分仅为20分。
这下,学校里的师生们看卢安克的眼光有些异样了。卢安克却依旧坚持他的教学方法。他说教育学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的,不是为了对付考试的。
很快,到期考了。这一次,卢安克任教的那个班,全班56个学生,英语同样只有6人及格,平均分为43.5分。
这回,卢安克的学生不买他的“帐”了。一些学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让自己的子女转到别的班去,说再不转班的话,自己的子女就要被淘汰了,就会考不上高中,将来就不能考大学了。一些老师也对卢安克说,你别教了,这样下去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成绩的。如果升学率上不去,老师们的工资会受到影响的。
卢安克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了:他的这一套跟学校所需要的发生了激烈冲突。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创新素质的能力,而学校需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将来的应试,如何不被考试淘汰掉。
让自己的学生去参加这样的“淘汰赛”,不是卢安克的愿望。思来想去,卢安克觉得在这里呆不下去了,只好选择了离去。
然而,他的学生们却喜欢他,他走时,学生们都依依不舍。
愈“挫”愈勇,德国小伙得到国人尊重
离开隘洞乡中学后,卢安克回到了德国。可是,卢安克实在太想在中国进行他的教学尝试了。2002年6月,卢安克又来到了中国广西的东兰县。这一回,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他来到了东兰县最偏僻最贫穷最远的林广屯。这里基本上没有小孩上过学,鲜有人会说普通话。卢安克觉得这里的小孩在教育上都还没经过“搞应试教育”的学校教过,还是一张“白纸”,他可以很好地从事自己的教学了。
卢安克找了一户农家,在那里住下了,每月他交给农户10元房租钱。因为这个“洋人”是免费“招生”、免费上课,不久,就有16个孩子来了。
上课了。卢安克首先要教学生们识汉字、说普通话。卢安克没有现成的课本发给学生们,他也不想要课本。他首先从a、o、e、d、t、f教起,然后让学生们讲出自己想拼出的汉字,他再跟学生们一块把那汉字拼出来。然后就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不仅要学会识别它,还要学会去写它。再后来,卢安克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经历、故事、兴趣爱好等,然后帮着学生们一块用拼音把这些内容在纸上拼出来、用汉字写出来。这些学生都很相信卢安克,学习起来很来劲。
之后,卢安克便给学生们定下一个个的讲叙题目,如《抽烟的人》、《喝醉的人》等,然后指导着学生们把内容在纸上拼出拼音、写成汉文。如此,学生们的一篇篇作文便写出来了。卢安克把这些作文跟以往在纸上拼写下的东西整理成册,就成了同学们的“课本”了。卢安克不时地让学生们温习“课本”上的东西,以便不被忘记。随着“课本”的日益增多,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卢安克的学生当中的不少人逐渐能用普通话跟他交流了,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了,脑子里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看着学生们在自己采用的教育方式下不断进步,卢安克心里比喝了蜜糖还甜,每天脸上都是笑呵呵的。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卢安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在进行素质教育。他想跟学生们一块来考虑并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他让学生们用纸来做成自家和屯里的小房子,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小房子摆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们从上面看,把这些房子画下来。这样,这张画就成了学生们见过的第一张地图、也是屯里的第一张地图。
卢安克问学生们,他们感觉在屯里生活最不方便的是什么?学生们回答,是没有一条好的路。一到下雨天,屯里的路就变得泞泥难走。于是,卢安克便让学生们在图上画了三条路。之后,卢安克拿出了2000多元钱,跟他的学生们一道在屯里修筑起了一条小小的、屯民们此前从未走过的水泥路。屯民们对卢安克和这帮学生佩服不已,又请他们为屯边那条河设计一座桥。卢安克便鼓动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一条“实用的、走过它时有凉快感受的桥”,供将来兴建。在修建屯里的小水泥路前,卢安克让学生们算出修路需要多少袋水泥,多少沙子、多少钱,他们要扛多少次水泥沙子等。这就是卢安克教授的算术课了。
卢安克在屯里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他的“素质教育”,没有应付考试的压力,没有讲课的固有内容和条条框框,不需要学生参加什么“淘汰赛”。他一心一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思考、想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们积极发挥自我、敢于改造自然、世界的自信心。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他,吃饭、做事、玩,一整天都想跟他在一起。
卢安克在屯里的生活很简单很艰苦,他不吃肉不喝酒,每天跟屯民一块吃青菜和米饭。他在德国的父母每年给他4800元人民币,供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开支。其实他在生活上花不了多少钱。钱大都用在他的教育上了。他赢得了屯民们的尊敬。
卢安克的事逐渐让世人知道了。全国各地很多人给他写信,想跟他交流,甚至不辞辛苦前来找他。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然而,让卢安克想不到的是,2002年岁末,一位四川女青年突然来到了林广屯,找到了卢安克。原来,这位女青年曾给卢安克写过几封信,要求跟在他身边生活半年,以学习英语,都被他拒绝了。这回,她只身前来,还是要求卢安克教她英语。卢安克说一则自己英语水平一般,二则没有时间精力,便又拒绝了。女青年很气愤,说虽然自己只有小学文化,但也能教育学生,一定能教中国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卢安克看到底谁教的学生有出息。于是,她索性也在屯里住下,也招起了学生,跟卢安克抢起了生源。
卢安克不胜其烦。他不想跟女青年“竞争”。他认为她要跟自己比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要追求的东西。一段日子过后,卢安克由于要去北京用几个月的时间修改他的一部书,便暂时离开了林广屯,去了北京。他走时,学生们都去送他。
然而,对于卢安克的所作所为,社会上“热评”一直不断。有说他是“疯子”,行为不可理喻的;有说他的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是乱弹琴的。然而,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却认为,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教育确实就是应试教育,一切的一切只以分数论成败,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方面的培养,导致了许多学生步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在学校真没学到多少“管用”的东西。中国教育的改革迟早会要进行的,会把“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提到重要地位。然而,尝试“素质教育”这个工作却由一个洋人率先在中国的乡村搞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卢安克这个外国人不经意间在中国起到了“先行者”、“探索者”的作用,他是值得肯定和敬重的。只不过,他搞得“早”了点,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思维和认识一时间还没有“到位”,以至于在学校里跟我们的传统教育发生了冲突。
2003年6月底,卢安克修改书稿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他还是放不下他的“素质教育”,又打算回到林广屯,或是去隘洞乡另一个地方重新找学生,进行他的教育尝试。(本文不得转载、摘编、上网、上电子版。不得将此文提供给别的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