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图/育明
一般来讲,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以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实力胜任招聘单位所赋予的工作。可是,有些招聘单位恰恰就打着“招聘”的幌于,实质是“窃取”应聘者在面试、实习过程中的创造成果,求职者对此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大学毕业的小张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一天,小张在网上看到某广告公司招聘策划人才,条件令小张感到很满意,便寄出了自己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函,很快就得到了对方的回复。对方要求小张完成几份命题的策划设计,并表示:如果设计令公司满意,即可录用。可是,小张万万没想到,自己挖空心思、废寝忘食完成的策划设计寄去后就没有回音了,小张发电子邮件没有回复,打电话询问也是推三阻四。后来,小张从其它方面了解到,其实这家公司并不想网罗人才,而是在网罗创意,窃取应聘者的“脑力资源”。同样,某电子学院毕业的小王也有类似的遭遇,他在应聘一家软件公司时,对方要求他设计一套平面软件,完成之后再考虑是否录用,因为这家公司开出的待遇非常“优厚”,小王不想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可当对方拿到他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设计出来的软件后就杳无音讯,更谈不上支付报酬、按章录取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些招聘单位更是打着“应聘者应试创意可由公司任意处理”之类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大肆吞噬应聘者的劳动成果。所以,对于这些假“招聘”的丑恶伎俩,应聘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在没有合法的手续之前一定要做到“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于那些假“招聘”的公司要敢于揭露,使其声名狼藉,让其丑恶的嘴脸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