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贾慧芳
母亲在家乡是很有名气的地方戏曲演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县剧团刚刚成立,父亲担任团长,招来了三名演员,其中就有母亲。当时母亲只有十九岁。她年轻漂亮,扮相美,嗓音甜,身段好,演青衣角色,学谁像谁,很快走红。当时她一天工资五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五块钱),喜欢看她戏的人都叫她“五万旦”,后来“五万旦”就成了她的艺名。她的演出海报三张大红纸写一个名字。有人为了追着看她,常有跑丢了鞋的。下乡演出,每到一处都是“万人空巷”,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看戏。提起“五万旦”,家乡几乎无人不晓。父亲精通打击乐,对母亲艺术上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久他们相爱结婚了。
正当母亲艺术生命如日中天时,厄运降临在她身上。我的家乡是山区,交通不便,下乡演出倒台时都是徒步,只有主角才能骑毛驴什么的。1959年一次下乡,母亲骑着一匹骆驼,同时还驮着两个装满了服装的戏箱。走到村前的一个牌楼阁时,由于阁下拱型门矮,母亲被撞了下来。戏箱砸在了右腿上,“迎面骨”骨折。
当时县医院无论医术还是条件都很落后,断骨接上后一检查,骨头错位没对正。这样就算好了人也会瘸,不能再上舞台。这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如果因为这条腿断送了母亲一生的艺术生命,那真是太残酷的事情,那年母亲只有25岁。父亲不甘心,带着母亲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求医。
到了北京,人地两生。医院说手术难度大,床位紧张,不收。父亲软磨硬泡,终于感动了医院,因为母亲是演员而特殊收留。住院后一检查,需要断开重接。腿骨断开后,错在外面的骨头,需要磨去新茬才能对接。可是磨完后接在一起,这条腿会短一些,走路会跛,仍不能上舞台。这就需要断骨之间加块骨头垫起来,用钢板固定。当时买一块骨头需要很多钱。父亲虽是剧团团长,是党员,因为是自负盈亏单位,他不能把钱拿出来绐母亲治腿,所以决定不买。人的身上只有髋骨可以取,可那时母亲正怀着二弟,髋骨后移取不了,父亲毅然决定取他的。就这样取了父亲的一块髋骨,分成拇指甲那么大六块,接在了母亲的腿上……
四十多年了,母亲腿上带着父亲的骨头,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一直到退休还经常演出。
生活中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很东方的贤妻良母。她的工资比父亲高,名气比父亲大,但是,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已走过了四十七年。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爱的本质是给予,我虽然没有听过父母说“我爱你”这类的话,但是他们是相知之爱,患难之爱,生死之爱。这是让现代人羡慕的爱情。如今满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都是我爱你,你爱我。而生活中的爱情又怎样呢?父母的爱情比起现代人来,少了几分虚浮、躁动,却多了几分深沉与真挚。父亲的骨头长在母亲的腿上,爱情的玫瑰花开在他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