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曾经只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大学校园,如今也处处可闻“手机声”了。走在大学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发短信或者热煲电话粥的同学,有数据显示,尽管学生手机族占不到整个手机族的3%,但却在以每年60%的比例迅速上升。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迅速发展起来并仍在不断扩大的群体,笔者最近特在部分高校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同学态度认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下面就是本次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
校园手机:潮流?需要?
参加调查学生的手机拥有率约为49.9%,其中一至四年级分别为40.6%,39.1%,46.2%,73.7%,由此可见,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基本上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增的。在对“当时购买手机目的”的调查中,有69.8%的同学是“为了方便与别人联络”,13.8%的同学是“为今后找工作做准备”,10.9%的同学很真诚地选择了“追赶时髦随大流”,而另有5.5%的同学则是“被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趋动”。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购买手机还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但也有少数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时尚,盲目跟风,甚至还有同学坦言“买手机是为了与男(女)朋友发短信、联系方便”。而在“你的手机利用率”一题的选项中,有42.9%,43.5%和4.0%的同学分别选择了“有时用”“经常用”和“比较忙”,而只有9.6%的同学“基本不用”。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同学在购买了手机以后也是物有所用的。近一段时期,移动、联通两大手机网络运营商竞相推出的面向广大学生手机用户的“校园卡”、“青春卡”、“聊天计划”等优惠资费更是刺激了“校园手机族”对手机的利用和向往。
购机容易养机难
手机是一个“鞍子比马贵”的物品,虽然用起来确实方便,随时随地任意拨打和接听,什么事都落不下你,然而方便的同时手机话费却在直线上升,作为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买手机贵,每天手机的使用费用更贵,那么他们的手机费如何支付?
在对“使用手机月均花费”的调查中,花费在50元以下,50元~100元,100元~200元的同学分别为28.6%、56.2%和12.7%,另有2.5%的同学月均花费在200元以上。在手机花费的来源方面,有48.3%的同学是“从生活费中省”,31.0%的同学选择了“额外向家里要”,而“靠自己打工赚”的同学仅占8.4%,如此看来,能够自食其力的同学还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的同学还是离不开家里的经济支持。
手机大比拼
最近几年,手机成为宿舍“卧谈会”或朋友间闲聊时的重要话题之一。校园中的“手机族”们讨论起各种手机的功能、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来,头头是道,各有见地,毫不逊色于一个专业人士。那么面对如今市场上众多的手机品牌,不同的款式特色,各种档次的价位,校园“手机族”们是如何选择自己手机的呢?调查显示,在购买手机时“更注重外观”和“更注重功能”的同学分别占7.9%和17.7%,54.5%的同学“两者兼重”,另有19.9%的同学则表示“能用就行”。当今大学生喜欢与众不同,在选择手机时也希望借此展现自己的个性。酷爱音乐的王同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具有MP3功能的诺基亚5510;使用松下GD55的一名女生则是看中了它外观小巧可爱,带在身上显得很淑女;而摩托罗拉C289则以自录铃声的功能得到了大一赵同学的青睐,自己录下了一段汽车声、流水声或自己说的话,都可以作为铃声,绝对够酷。当然,大部分的同学在选择手机时考虑最多的还是价格。因为毕竟自己现在经济还没有独立,翅膀还没有长硬,还要依靠父母,不好意思买太贵的手机。
透析校园手机利与弊
关于这一话题,从手机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且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位老师曾这么说:“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至于交流或者说融人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还为时过早。现在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没有手机的渴望拥有,有了手机的想换更好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们盲目攀比的思想,我认为手机目前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还是弊大于利。”老师的苦口婆心自是为学生好。
那么学生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又如何呢?调查显示,有23.7%的家长是主动给孩子买的手机,35.0%的家长表示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决定与选择,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只有3.3%,另有38.0%的家长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乍看之下这一结果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可这又何尝不是“校园手机族”一路看涨的原因之一呢?那么作为“当局者”的“手机族”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先看同学们的答案:40.9%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53.4%的同学在利弊之间划上了等号,只有5.7%的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大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对他们使用手机持肯定态度的还是占了上风。
不管众人如何评说,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已经越来越普及,渐趋“人手一机”之势。通过对于大学生手机族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分析之后,我们谨希望校园“手机族”们能够理性地购买和使用手机,避免和消除手机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它真正地服务于每一个人。 (关平张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