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拽住少年滑向深渊的脚步

2023年10月02日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今年省政协会上,5位政协委员向会议提交了有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提案。希望全社会从人文的角度,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多次被评为青少年维权岗的西安市雁塔区法院刑庭,采访了主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田引利法官,让这位长期从事此类案件审理以及事后帮教的法官讲述亲身感受和发现的一些问题,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使其健康成长?或许对你有启迪。

低龄、团伙犯罪屡见不鲜

据田法官的调研材料统计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从年龄、作案手段、方式、群体等各方面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1999年至2002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周岁左右。到了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只有16岁。值得思考的是,有的年龄稍长的未成年人不仅自己犯罪,有时还带着比自己年龄更小的人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形式团伙化。俗话说“一个人胆小如鼠,两个人气壮如牛,三个人胆大包天”,这体现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恰如其分。在去年已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达到22件,占到总案数的66.7%,未成年人喜欢三五成群,在学校容易形成“小团伙”,只要其中有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互相影响,形成共同犯罪。

作案手段向“智能型”发展。近一两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领域逐步扩大,涉及交通肇事、强奸犯罪等,而且作案技巧也复杂得多。

犯罪恶性程度加大。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在校学生犯罪增多。在统计的材料中显示,近四年来,在校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1999年9人,2000年13人,2001年16人,2002年21人)增加幅度为62%,确实让人担忧。

不当教育埋下隐患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的不当教育。在未成年人的犯罪中,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有30多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40%左右。在不少离异的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有的变得孤独自卑,玩世不恭,他们不在意家,常常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其次,有些家长不注意“修身”,影响未成年人走上邪路。有的家长不注重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健康情感的培养,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带入家庭生活,使得未成年人照猫画虎,积小恶成大恶。

另外,当前一些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当的方式。有的学校管理松懈,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许多在校学生远离父母,在外租房,这就容易形成家长以为孩子在学校,造成学校、家庭对孩子管理上的真空状态。

受不良书刊,黄色网站的影响,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构建全社会预防犯罪的系统工程

每位家长、老师都要设身处地的关心未成年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激发未成年人的上进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学校“前沿阵地”的作用,要打破只重学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大力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应普及全民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了解、学习。现实中,很多人说不清该部法律,据调查中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及较了解的仅占27%,其余均为“不知道”“不清楚”“从未听说”,因此,全社会要加强有关此方面法规的学习和运用,切实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李平 章琦)

上篇:没有了
下篇:抓工作不宜事事“限期完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4/08/22184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