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科技之星

——访安康市农科所党委书记、所长张茂南

2023年10月02日

安康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随着农业问题的不断升温,农业科技的地位愈来愈突出。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全市唯一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安康市农科所采访。接待记者的是一位50开外但骨子里透着不乏精神和智慧的老者,他就是该所党委书记、所长张茂南。记者也因此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临危受命

记者驱车来到这次采访的目的地——安康市农科所。当记者刚一踏进农科所宽敞明亮的大院,跃入眼帘的是那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迷人仙境。通过更深入的采访,了解到农科所现有职工124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务3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和省劳模各1人。拥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及生态农业观光园各一处,土地面积700亩,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建所以来,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87项,获奖成果70项。其中省(部)级22项,地(厅)级48项。特别是马铃薯育种方面,先后育出11个品种,其中4个品种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创社会经济效益累计达20多亿元。但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张所长上任之初农科所曾是杂草丛生、管理混乱、人心涣散、百业待举。

创新发展

临危受命的张茂南,一上任便团结带领新一届党政班子,确立了“科研立所、开发强所、管理兴所”的指导思想,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以干克难,艰苦创业。他首先从整顿干部作风入手,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标本兼治。紧接着他趁热打铁,以清晰的思路、全新的观念,结合实际,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奖惩机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引进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及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六项主张,并制订了长远规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经验、钻技术,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抓住机遇、大胆决策,将农业科技示范园争取到农科所建设。在市畜禽良种场交农科所后,通过整顿、管理,使过去的“老大难”,在2002年就实现收入30多万元。为实现人文管理的最高境界,他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为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当好班长而不当家长,果敢而不独断,并坚持做到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农科所发生了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硕果累累

具有科技密集型特色的安康市农科所,在他的带领下,在全所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并实施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该所自行研制成功的马铃薯新品种秦芋30号,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向全国推广。在适宜于秦巴山区及西南地区的优质玉米育种研究方面亦取得了突破,两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同时承担了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项目建设中的优质粮油、高效畜牧、特色果品、设施农业、花卉园艺等五个课题,一举成为该项目的核心综合试验区,为全市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农科所多次被评为省级“科普先进单位”“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及省级“创优评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在农科所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作为责无旁贷的科技领军人物的他,也在不断求索中硕果盈枝——2000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和陕西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0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推广奖三等奖第二名,并在国家及省级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及论文。同时,他正在进行科技攻关试验的还有杂粮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马铃薯育种、省农业厅的科技创新等项目。他以累累的科研成果,赢得了“科技之星”的美誉。

以张茂南为优秀代表的农科人,在累累硕果面前,他们并没有陶醉,而是在又一个科技春天里,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紧紧围绕绿色安康这一主题,着力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推广,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再做贡献、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唐登林 陈涛)

上篇:伊战以来美军死亡逾八百
下篇:模范带头人——王建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6/20040610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6/10/2238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