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小组过多,引发会议多、文件多、检查评比多等等弊端,为此,安徽省亳州市将现有的236个领导组撤销了109个,一“刀”砍掉近一半,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引自7月27日《江淮晨报》)
乍一听,不禁欣喜,但细一想,这不是新闻的“新闻”却怎么也让人高兴不起来。
“领导小组”过多过滥,年年都有撤销的新闻,而且喊了几十年,但怎么越“撤”越多,大有“撤”不完的势头,这不免让人疑窦顿生。
领导小组之所以多而泛滥,它带来的“三多”现象已是有目共睹。但为什么政府机关还热衷于设立那么多的领导小组呢?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形式主义的恶果。一旦上面布置一项工作,下面为显示“引起重视”,紧跟形势,便立即成立这“领导小组”那“领导小组”,好刮风,走形式,说明下面对某项工作的重视,“挂牌子,组班子”,糊弄上,欺骗下。上面来检查,你看“我们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专人负责”。二是扭曲的“政绩观”使然。一些领导把成立“领导小组”与干好工作划上等号。好像成立“领导小组”就是对某项工作的极大重视,“领导小组”越多就是抓落实,工作就干得越好,就是下面领导有“政绩”,所以对“领导小组”情有独钟。三是人浮于事的病根。长期以来,机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多成立“领导小组”既可以“人员分流”,又加强了对某项工作的“领导”,这叫“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撤销不完的“领导小组”的症结,还在于人事机制和体制的弊端。它造成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不说,还增加了许多“文山会海”,给基层办事多了一道门槛,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贵在狠抓落实,并不是以“领导小组”多少来体现的。“领导小组”越多,既不利于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又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今后在对下面工作进行考察考核时,不能以“领导小组”多少“论英雄”,而是看看“领导小组”究竟是真“领导”还是在走形式,对不干实事反而“制造麻烦”的“领导小组”实行“一票否决”。但愿撤销“领导小组”不再成为新闻。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