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管仲的眼光与齐桓公之死

2023年12月19日

管仲,名夷吾。在春秋战国诸子中,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四十年,大搞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推行富国强兵之策,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首富之国。

管仲的治国之策中,最突出之点,就是慎于用人。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他和鲍叔牙的友谊。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称,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一为言。”就是说对于管仲的欺骗和占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善待,毫无责怪和怨言。鲍叔牙后来是齐桓公的老师,而管仲是齐桓公的二哥公子纠的老师,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权中,管仲还曾帮助公子纠谋杀齐桓公。公子纠失败后,本来齐桓公要杀管仲,又是鲍叔牙说服齐桓公不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做了宰相。当然,对于鲍叔牙的情谊和知遇之恩,管仲也是始终给予肯定的。他曾很有感情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然而,后来对于鲍叔牙的任用,管仲却有他另外的评说。

管仲佐齐桓公四十年,他临终前,桓公病榻之前请他推荐谁来接替相位。管仲说:“知臣莫如君。”他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想法,想试探一下齐桓公的真正意图。因为在晚年日益昏庸骄傲起来的齐桓公真正宠幸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一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个是背弃自己父母祖国的卫公子开方;再一个就是为了亲近讨好齐桓公而阉割自己的竖刁。齐桓公很想从这三个人中提拔一个接替管仲的相位,却遭到管仲的反对。

且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齐桓公问:“你看易牙这个人怎么样?”

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齐桓公再问:“你看开方这个人如何?”

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齐桓公又问:“那你看竖刁这个人行不行?”

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说的“非人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三个人的作为,都是违背了人之常情常理,完全是反常行为。怎能靠得住?那么管仲的判断是否太简单了一点?当然不是。真理往往是最简单明白的。人有常情,也有常理,背离了常情常理,必然乖张不可信,也不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可是,这样的道理许多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往往不明白,看不透,其结果没有不吃亏上当的。齐桓公的想法也为他晚年的悲剧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齐桓公的三次提议都被管仲否定了。于是,他以为管仲一定是想要提拔他的知交鲍叔牙,就说:“那你看鲍叔牙总可以吧?”不料管仲仍然没有同意。这在一般人看来,管仲也许太不义气了。但是,管仲自有他的眼光和道理。他对齐桓公说:“鲍叔牙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就是说,他认为鲍叔牙是个正人君子,大好人,但是他太正直,太是非分明,包容性太差。官场历来是一个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地方,太正直,大事小事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的人,是很难立足的。鲍叔牙正是这种人,所以不宜做宰相。

管仲的这一番分析,使你不得不佩服“知鲍叔牙者管仲也!”民间有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大事要清醒,小事不妨糊涂一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毛泽东同志不是也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吗?吕端乃宋太宗时的宰相,宋太宗评价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最后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个叫隰朋的人任宰相,可惜这隰朋不久就去世了,齐桓公还是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的儿子中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造成齐国大乱。齐桓公病饿而死,竟有两个多月无人收殓,蛆从房里爬出也无人管,其不悲哉!

(若白)

上篇:金庸婚变内情
下篇:古人读书趣闻多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8/2004082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8/27/3485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