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趣闻多
□老石
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梦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
“抄书”是古人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之书毁于一旦。可是他毫不灰心,发奋重抄,又抄了二三千卷。难怪革命老人徐特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此话很有道理。
说起“焚书”,西晋初年夏侯湛老实求教、不存糟粕的“焚书”美德,却很少为人知道。当时陈寿与他不约而同地撰写前朝史《魏书》。夏侯湛获悉陈寿的那部比自己所写的“棋高一着”,他赶紧找来认真拜读,看后果然如此。于是,他将自己撰写的《魏书》丢入火炉之中。这种实事求是、对比修短的“焚书”精神,看来要比尽写些又臭又长、索然无味的文章的人高明得多!
然而焚书也有坏的一面。南朝梁元帝“嗜书如命”,甚至在“一目失明”之后依然叫侍从轮流读书给他听。可是他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书为鉴”,相反借读书来“嫉贤害能,矜持自负”。当时有个才学超过他的刘之遴,被他用药酒毒死。这种“口诵尧舜”而“自行桀纣”的“玩书”皇帝,必将导致身亡国灭的可悲下场。公元554年,西魏兵临江陵,梁元帝无力抵抗,只得火焚藏书十四万卷,临死前他面对苍天说道:“我一生读书万卷,尚有今日兵败国亡,读书何用?不如统统烧掉它。”
相传,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一天对他父亲讲:昨晚他做了个读书梦,其他均忘,仅存“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三句。赵父听后为他圆梦道:“‘言与司合’便是‘词’;‘安上已脱’就是‘女’;‘芝芙草拔’应为‘之夫’。我儿不久将做‘词女之夫’了!”结果,赵明诚果然与美丽而聪颖的吏部员外郎的女儿李清照圆满结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