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康
几位爱书的朋友近日给我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出门旅行,将会带一本什么书?我毫不迟疑地回答:“陈从周的园林散文。”
手头上正有一本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出版的陈从周的《园林谈丛》,是我多年来的常读书之一。收有《说园》、《苏州沧浪亭》、《扬州大明寺》、《上海的豫园与内园》、《西湖园林风格漫谈》、《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等三十篇文章,书前还有“苏州拙政园扇亭”、“扬州个园月门”、“泰州乔园”、“常熟燕园”等数十幅照片。引领我常常在这些名园中目不暇接留恋忘返。
一个人平生能够走遍天下名园难,走遍而又能说者更难,说而又能得理尤其难。陈从周多年来有机会跑遍大江南北的名园,考察和指导古园林建筑和修缮,天下的名园他一网打尽。同时他的文化修养又丰厚富赡,笔底烟霞流泻。据一篇访问记介绍,陈从周原是学中文的,师从过国学大师夏承焘学诗词,对美术、文艺、哲学、历史、文玩、旅游……均有涉猎,又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年轻时就开过个人画展,同时他又与梅兰芳、俞振飞交游甚深,学过京剧和昆曲,所以他的这些说园文章本身就象园林佳景,美不胜收。而且他又是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家、园艺家,这些说园文章就说而得其理了。比如他说:“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假山平处见高底,直中求曲折。”等等都是见道之言。
前几年我游杭州西湖,在苏堤、白堤上所见水只是水,树只是树,归来后看了这本书,才品出“六桥烟水”和“平湖秋月”的意味来。
陈从周在这些文章中多次提出园林建筑要“借景”,他的这些文章也运用了借景之法,《扬州画舫录》、《履园丛话》、《芍药谱》、《水窗呓语》……这些书名、“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歌吹古扬州”这些书额诗词的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说理依据,又渲染了典雅清丽的文彩。
《园林谈丛》是一本则重论说的书,但书中时有清雅的明清小品文词:
园多乔木修竹,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小园兰香,时盈客袖;粉墙竹影,天然画本。宜静观、宜雅游、宜作画、宜题诗。——《苏州沧浪亭》
“随廊越坡,有亭可留,名‘月到风来’,明镜若波,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现一池之中。而高下虚实,云水变幻,骋怀游目,咫尺千里。”《苏州网师园》
“有古藤一架,杂以芭蕉丛竹,配置颇称雅秀。台下幽篁古木之外,远帆闲云出没于旷空有无之间,江南诸峰拱揖槛前”。有联云:“晓起凭阑,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把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极妙。”——《扬州大明寺》
明人陈眉公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园林谈丛》正是这样的可以当作案头山水的书。可以当作散文小品来读、可以当作园林建筑书来读、更可以当作出门旅行的导游书来读。它给你以愉悦,给你以指导,给你以知识。尤其是在建设园林城市和美化家居环境的今天,这本书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