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张越
其实,我和郭城并没见过面。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年入伍新兵和当年复员的老兵不见面,所以1990年冬天当我从新兵连下到老连队的时候,郭城那批老兵已复员回地方了。
到老连队后,也许是由于字写得比较好,就被指导员选中做了连队的文书。在收发信件时常常看见一种厚厚的牛皮纸做的不很正规的信封,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的什么,收信人写着:郭城。见得次数多了,就有些好奇:里面是什么,人都走了怎么还老寄?就问身旁的老兵,那些老兵很不屑地说,都是乱七八糟的油印小报,上面全都是诗。说着就随手就撕开了几封。
信封里果然是些油印小报,刊头好像是“星星诗刊”,印刷质量不太好,上面除了诗还是诗,作者遍布全国各地,当然也有郭城的诗。虽然,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没有资格评价诗歌,但就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这些诗歌应该还不错,至少是鲜活的、感人的,也能感到作者的认真。
后来,有一天我问以前连队的文书,一个文质彬彬的南方人,关于郭城的事,他慢条斯理地说;“郭城那人好像有病呢,一天到晚地写诗,有时半夜趴在床上还用手电筒照着写诗呢,其实他的诗正经刊物一首也没用过。”
慢慢地,我对郭城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山西籍的农村兵,当年高考落榜后参了军,酷爱诗歌,那个“星星诗刊”是湖南的几个诗歌爱好者共同发起创办的,后来郭城也加入进去成了骨干,并积极写稿甚至帮着筹措办报资金。这个报办得很艰难,所有发表的诗歌都没有稿费,甚至有时还要交一些费用,但包括郭城在内的那些诗歌爱好者们热情依然不减……
坦率地说我很钦佩郭城,钦佩他对诗歌纯粹的热爱。我知道郭城和他的伙伴们有一个诗的王国,尽管是那么简陋,但那是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然而后来……
后来,寄给郭城那种信越来越少,直至再也没有了。以往寄给郭城的那些信,撂在窗台上,任凭风吹雨打,渐渐地卷了角,烂了边,落满了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