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郭沫若和曲信先

2023年10月08日

□文/顾育豹

在余秋雨新作《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郭沫若推荐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曲信先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之事,但没有展开详写。在这里,笔者愿作一点介绍。

1963年,曲信先在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读三年级,可整天在他脑子里转的是古罗马的斯巴达克思。中科大的校风是勤奋学习本专业,下苦功,攀高峰。同学们都很用功,可曲信先整天钻在图书馆里看的都是古罗马的历史。后来,他便在课堂上写起话剧剧本《斯巴达克思》。完稿后,他读给同学们听,大家听得出神了。于是,他又去读给同系同学郭庶英听,她是校长郭沫若的女儿。她听完后也认为写得不错,便将剧稿带回家里推荐给父亲看。剧稿是送到郭沫若那里去了,可曲信先一直疑惑郭老这样的大人物,会看一眼他这样一个理科大学生写的剧稿吗?郭老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又要主管中国科学院,有时间看那么厚厚的手稿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产的纸又粗又黑,再加上是手写的,看起来会很吃力。他想最后很可能是退回剧本完事,什么结果也不会有。

一个星期之后,剧本果然用中国科学院的大信封装着还给了曲信先。他没想到退得这么快,拿着大信封十分失望,人都发呆了。同宿舍的几个要好同学围上来说:“这信封是郭老亲笔写的,快打开看看。”这才燃起他一线希望。打开信封真大出他的意料,郭老对剧本看得十分仔细,认真的程度使他感动。当时他把思想的“想”字,写得有点像“愁”字,郭老看剧稿时,从第一个“想”字开始,到最后一页,见一个“想”字便用红笔改一处,一直改到最后一个“想”字。郭老还把自己的想法和修改意见用红笔写在了旁边,并用商量的口气问:“如何?”全剧郭老共改动七十二处之多。另有一个地方郭老改了之后认为不妥,又改了回来。郭沫若是名闻中外的大文豪,他如此认真地对待理科大学生写的戏剧作品,使曲信先顿时百感丛生。

次日,中科大人事处学生科找曲信先去谈话,说郭校长给学校写了封信,他对你写的剧本大为赞赏,要求“因材施教”,主张送你去学习戏剧创作,为国家培养一个编剧人才。科长问曲信先愿去否?曲当然求之不得,立即表态愿去。后来,中科大给几家艺术学院发了公函,将郭沫若的意见转告了去。那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都不招生,只有上海戏剧学院复函同意接受曲信先入学。这是山于郭沫若推荐而出现的理科学生正式转入艺术学院学习的特例。

1963年秋,曲信先告别当时位于北京的中科大,人上戏学习。戏剧文学系全班三十个学生,他当班长,余秋雨当团支部书记。由于是“郭沫若推荐来的学生”,曲信先便由院长、著名戏剧家熊佛西亲自单独教课。几十年过去,曲信先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自己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他更大的贡献还在于培养出了如宗福先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剧作家。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郭沫若慧眼发现、推荐了一个理科大学生的戏剧才华,才有了曲信先弟子宗福先等的优秀话剧《于无声处》诞生。

上篇:“炉火纯青”的习仲勋
下篇:不朽的华盛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11/26/28600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