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读以致用

2023年10月02日

□文/赵德铭

诗圣杜甫说:“富责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本书。”我觉得,我们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活读书,不能死读书。

先说我国历史上那个暴君殷纣王,也是个爱读圣贤书的人,“读《夏书》而尝笑其亡国”吧。但殷纣王读的结果,非但没有由夏桀而鉴恶,倒是比夏桀有过之而不无及,整日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最后落得个遗臭万年。再说南朝梁元帝肖绎,书确实读得不少,但在社稷将倾时,他却不去研究如何抵抗敌兵,反而大骂“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即将14万卷图书,被他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读书读到这个份上,也够叫人寒心的。又如那位对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就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南唐后主李煜,当宋朝南下的十万大军已兵临城下,他还在后宫与宫女们在吟唱他的新作《临江仙》,可惜他那“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凄迷”的长吟短叹还没有结束,宋兵已攻入城内,自己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李煜被俘到东京汴梁之后,有一次宋太祖在崇文院问李煜:“听说你在江南好读书,不知现在还读不读?”李煜无言以对。

宋代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但同样是兵法,诸葛亮读了,就可运筹帷幄之中,而决策于千里之外,可马谡读了,则失街亭,损兵折将,最后连自己也丢了脑袋。由此说明,这书竟怎么个读法,其中还有些学问。

有人说读书如食味,而“食味”之法不外乎三种。一曰“吞食”。就是随便拿起一本书,也不问青红皂白,就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将它咽下去。这种读书法,必食而不化,只能成为一个十足的书呆子。比如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典型。二曰“嚼食”。在读书中,能理解书中的各种道理,进入角色,与作者同歌同哭,味苦则蹙眉,味甘则大欢。如《红楼梦》中那位曾被宝玉称为得了诗之“三昧”的香菱,便是如此,她曾一度成了“诗痴”,无论走路、做事,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做诗,终于有了自己的作品。三曰“品食”。这种食法有咀嚼,有消化,不厌精,不厌细,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直到“品”出味来,“食”出了名堂,方肯罢休。如文学大师鲁迅,一生读书恐怕早超过了“五车”,他不仅知识颇丰,而且运用学得的大量知识,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巨著。

因此,读书且不要像那书呆子,死读书,一定要把书读活、读透,读出自己的东西,读以致用。

上篇:两册“例话”伴枕边
下篇:借书与人的尴尬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4/12/2004122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12/24/2264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