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篇充盈着诗意美的碑文

——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读后感言

2023年10月03日

韩贵新

这是一篇沉重、悲郁但却充盈着诗意美的碑文。

这样的碑文,单纯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写不出来,单纯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写不出来,单纯的作家和诗人也写不出来。能够写出这样一篇碑文的人,必须具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军事学家的缜密、哲学家的勇气、社会学家的责任、作家的胆识和诗人的激情。当然,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对历史、对社会敢于负责的勇气等等,显得更为重要。徐剑铭等三位陕西作家,便具备了以上这些必备条件。因此,我们才有机会看到魅力独具的《立马中条》文本。

这绝不是一本单纯描写战争或战斗的书。单纯地描写战争或战斗的作品,也可能写得汪洋恣肆,写得大气磅礴,甚至写得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读者阅读的时候,也可能热血激荡,十分感奋,但往往很难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立马中条》之所以不俗,就在于它在再现六十多年前中条山保卫战那一个个战斗场景和一幅幅历史画面的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才是民族大义,什么才是民族精神。老实说,这是一本很难写的书,三年多的浴血奋战,千百次的大小战斗,指挥官的运筹帷幄和冲锋陷阵,战士们的英勇杀敌和视死如归,老百姓的同仇敌忾和全力支援,还有极为复杂的情势和不断出现的磨擦等等,要把这一切全都写出,而且要写得脉络清楚,经纬不乱,实在是一件难事。我们高兴地看到,徐剑铭等三位作家,居然把这样一个很难写的题材,写得那样从容不迫,写得那样江河奔流,同时又写得那样回肠荡气,超凡脱俗。在作品中里,我们既看到了在中条山保卫战中,我们中华好男儿那种金戈铁马的轩昂气宇和怒宰倭寇的痛快淋漓,也看到了,当激战正酣、血染沙场时,我军指战员那种杀声震地的冲天豪气;尤其是,在寡不敌众的危急时刻,指战员们那种宁死不屈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千古鲜有的壮烈气概。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八百壮士,在弹尽粮绝、进退维谷时,毅然集体投身滔滔黄河的激流之中,从容得就像投进母亲的怀抱一样。作者在描写了这一光焰灼人的场景后,情不自禁地慨叹说,以往人们只记得狼牙山五壮士和抗联八烈士,从没有人记得还有过这八百位投身黄河的抗日将士。是啊,在我们的抗日战争史里,没有一个人提及这件事;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没有谁敢写上这一笔。这仅仅用“疏忽”两个字能够解释得通么?应该说,有了三秦男儿的立马中条和浴血奋战,有了三秦男儿的舍生忘死和为国捐躯,才有了倭寇的不得跨过黄河和大西北的安然无恙。这是历史的真实,用不着谁个来评判,有中条山作证足矣。

《立马中条》是为英勇抗日的三秦子弟立传的一本书。总司令孙蔚如是三秦子弟,军长赵寿山是三秦子弟,旅长孔从周是三秦子弟,团长、连长、排长和三万多战士,大都是三秦子弟。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的国土,为了保卫万古不息的母亲河——黄河,成千上万长眠在中条山的那些英灵,也几乎都是三秦子弟啊!作品在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场面:为了渡过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中条山,队伍浩浩荡荡出发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悲惨场景,而是一幅“母亲送儿去前方,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总司令孙蔚如是个有名的孝子,回家和老母亲辞行,正当他发愁老母亲会为他担忧时,不料老母亲倒来安慰他:“自古以来没有不打仗的兵,现在国家有难,你这个带兵的人,就应当为国家担任。去吧,儿呀,你把河东的百姓安顿住了,娘这边也就安生了。”这是一位多么深明大义因而令人敬仰的母亲啊!读到这里时,我们的眼睛不由就要湿润。国家情,民族情,军民情,亲情、友情、官兵情、战友情,在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行每一字,都有独到而感人至深的描写。能够融这种种深情于一体的军队,就是一座钢铁长城,有它在,中条山就会永远高高屹立在我们中华大地上。

是的,中条山永远高高屹立着。它是一块永恒的纪念碑,而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则是镌刻在它背面的一篇洋溢着诗意美的特殊碑文。说它特殊,是因为《立马中条》的作者没有走以往许多报告文学作家所熟悉的道路,而是独辟蹊径,闯进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几近禁区的领域,去探索、去挖掘、去开拓,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文学是一个别样的战场,《立马中条》这本纪实文学,堪称这别样战场上另一种意义的立马中条!难道不是么?

上篇:官帽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3/2005030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3/07/23276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