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富人阶层在总体上已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可,然而,各种隐蔽的或半公开的排富倾向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存在一股排富暗流。
富人阶层出现初期,排富倾向来自权势欺压
当权势脱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权势本身就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在法律和道德缺席的情形下,财富面对权势不得不低头。正因为如此,才有各种专门针对富人的名目繁多的权势摊派现象。
对于各种公益事业、慈善服务,富人有责任、有义务出钱、出力,但究竟贡献多大力量,理当以自愿为第一原则。但让富人心怀怨恨的是,每次权势摊派的结果不是大众受益,而是贪官污吏的私人腰包又鼓胀了起来。
富人阶层形成,排富倾向是关系疏离
一个人致富后,其社会关系最初的变化是一种攀富现象。但紧随其后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疏离。
曾有媒体报道,一位车主连续数日发现自己停在生活小区的超级豪华轿车不是被扎了轮胎就是被敲碎了车窗玻璃。应该说,骚扰者既非谋求私利,也不是与特定对象有什么直接利益冲突或深仇大恨,甚至根本没有特定对象,只是想让富人有点难堪,杀一杀他的威风。
仇富情结渊源于“为富不仁”
中国人的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排富”这样一股暗流?其答案当然是多元的。
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排富倾向似乎蕴涵了一种深层的仇富情结,而仇富情结则渊源于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为富不仁”观念。
正因为坚信“为富不仁”,所以排富心理或仇富情结都似乎具有了“合理”的内核。其内在“逻辑”大抵是: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不能将为富与不仁联系起来
从科学逻辑的视角来看,“为富不仁”只是一种猜疑。不过,鉴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皇权统治下的剥削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总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为富不仁”在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个毋须论证的真理。如今很多人一想到“杀富济贫”,依然会心生一种冲动、一种快感。可见仇富情结之深厚、之强烈。
我们可以对为富不仁者嗤之以鼻、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对其行径义愤填膺、深恶痛绝,但我们不能固守仇富情结,更不能将当代中国的“富人阶层”等同于“富人阶级”。(据《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