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难忘的《永不掉队》

2023年10月07日

秦时月

前几日上街偶然发现一家私人书店里居然经销久违多时的连环画,我花了不到三元钱购回了孩提时代的《永不掉队》。晚上捧读着再版的这本仅有四十八页小人书,几十年前的一段甜蜜回忆也不由涌上心田。

“文革”如火如荼当口,我刚刚迈入学校大门。时兴的“破四旧”令无数文物毁于一旦,乡下仅有的书籍在村头也被付之一炬。孑遗者因怕被扣上“毒害青少年”帽子早已转入“地下”,那时节知青尚未下乡,求知欲正旺的我只得“上穷碧落下黄泉”向亲友处乱觅一气了。

距家20多里的舅爷家“成分”偏高,但其两个儿子却都在杨陵读农校,理所当然被列入我的搜索目标。

这年关中乡下“忙罢会”,吃罢“臊子面”,大人们在“知了”声中摇着蒲扇聊开了家常,谈论起年景光阴。我却逃过到后院摘桃子吃和粘蜻蜓的诱惑。一头扎进人家的旧屋,在塞满纸片杂物的“窑窝”里翻找起来。过去过年过会我曾在这里找到过《探亲记》、《风雪飘飘》、《欧阳海之歌》,甚至《怎样写广稿和新闻稿》,可这次翻得满头大汗却一无所获。最后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堆杂物中翻到了一本无头无尾的旧课本,并被一篇叫做“永不掉队”的小说吸引住了。

小说写得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年老体弱的副教授葛洛巴被编入年轻的中尉高罗沃依手下当战士,雨夜长途行军时不慎掉队。高罗沃依不由分说将他一顿狠批,让他“大步追上”;自尊心深受刺激的葛洛巴咬紧牙关迎头赶上,最后在炸毁德军坦克时受伤双目失明;战后葛洛巴重返讲坛,而昔日上司高罗沃依反成了他门下的学生。高罗沃依面对学习难题畏缩不前,葛洛巴与他同忆当年往事,使这位学习上的“掉队者”拿出打仗的勇气向科学进击,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小说仅二三千字,但深深吸引了我。以至于吃下午饭时,我还沉浸在这异国的故事中发愣。

有趣的是秋季开学后,同学私下传看着一本小人书也叫《永不掉队》,可由于我曾拒绝抄作业而结下“梁子”,书主人不让我看。后来还是小人书主人“犯错”,屡屡检讨过不了关。擅长“假大空”检讨的我以代撰的一篇二千余字的“深刻检讨”,方换得了此书的阅读资格。令我惊诧的是这本小人书扉页注明根据苏联小说改编,内容却都中国化了:副教授葛洛巴变成了文化教员郭洛文,中尉高罗沃依则成了连长马振东;苏联红军自然也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故事情节倒大同小异。

不料当我在课堂上低头看得津津有趣之时,却被讲课的老师一把夺去当场予以没收。次日清晨刚上“天天读”,就有同学传老师有请。当我忐忑不安走进学校后院教工办公室准备挨训时,却碰到这位以严厉著称的女老师笑眯眯的目光。她不但将书璧还,称赞这是一本好书,告诫我今后不要再在上课时看课外书外,还借给我一本《老共青团员》,让我看毕将主人公何有因不识字看不懂情报造成战友伤亡的一节,在自习时讲给全班同学……

若干年后,我的数千册藏书中增加了以《永不掉队》命名的冈察尔短篇小说集。从译者乌兰汗先生序言中了解到这位乌克兰籍苏联作家的生平。获悉与我一样同为农家出身的这位作家的这一短篇,发表后的第二年(1949年)即被译为中文,刊载在沈阳出版的《东北画报》上,嗣后全国许多报刊予以转载,它曾在大学生营火晚会上朗诵,也曾因收入中学教材使我在文化荒芜的年代得以拜读,并融入了我的血肉,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记得大学毕业在即,大家相互留言勉励。我思忖再三,用老式派克钢笔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永不掉队”四个字。同学多不解,待我将这则故事讲给大伙听时,“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们不由得泪花闪烁。

时代的变迁,在武侠大兴其时快餐文化充斥市面的今日,谁还会记得一个异国普通作家既不前卫又不先锋的小说。然而“永不掉队”已成为我人生的一个永动机,时时在激励着我克服困难直面社会、人生。

上篇:道德理想国下的自由表达
下篇:“伥传媒”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4/20050415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4/15/26354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