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贪官的心理黑洞

2023年10月07日

朱宏伟

当今职务腐败、家族犯罪、资产外流等字眼使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困惑,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本该健康纯净的心灵被权力、职位侵蚀出越来越大的“黑洞”,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着一个个贪“前仆后继”而坠入职务腐败的深渊?

国家公职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循。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被扭曲的人性——“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这些人,偏偏忘记了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形式,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侵吞公款、收受贿赂、买官卖官,放任自身欲望的膨胀,每一次“偷机得手”后的利益,又驱使他们生出更大的贪欲,而欲望何时会有止境呢?

2、社会不正之风助长之下的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实权的某些公职人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投机分子的“攻关目标”,成为“糖衣炮弹”袭击的对象。有些腐败分子在犯罪的最初阶段,并不具有利用职务非法谋利的积极性、主动性,但长期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使得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更深深地陶醉于前呼后拥所带来的虚荣之中,于是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3、难以自制的攀比失衡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者迅速富裕起来,还有一些走私等经济违法犯罪者暴富,使得一些人的心理严重失衡,促使着少数人产生“用我的权换你的钱”的心理,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机会,使贪污受贿。

4、不公平感所造成的补偿心理。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比较心理,有些人因为产生深深的不公平感,由此而导致经济犯罪。一旦当他们陷入犯罪的泥潭时,便会错误地认为这是自己对工作多年的补偿,并以此作为他们消除内心矛盾心理的借口。

5、“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消极放纵心理。如今,社会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现象,从而使职权成为一些人谋取个人利益的“敲门砖”,十万元保位子,二十万元挪位子,三十万元选位子,买卖官位几乎成了一种市场行为,当事者都算过一笔经济账,投入多少,收益会有多少。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当权力一旦到手后,若不抓紧使用岂不悔之晚矣吗?由此产生变本加厉的腐败行为也是不足为奇了。

6、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从许多职务腐败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侥幸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于是在自信能侥幸地过关的情况下走上贪污、腐败、犯罪道路。而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制度的漏洞,也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

7、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一些公职人员眼里,权力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已,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权力为别人办点事,帮点忙,内心总希望对方“投桃报李”。更有甚者,把职责范围内应该承办的事情也与按“劳”取“酬”划等号,这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交易心理,使其逐渐蜕变为贪婪的“硕鼠”。

8、难以摆脱的“亲情至上”心理。我国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礼仪之邦,“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人的影响极大。纵观许多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被曲解的亲情在其中所起的副作用。一些人用感情替代原则,被“枕边风”吹昏了头脑,将所谓的“有情有义”“得势不忘亲”作为其腐败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乎,家族犯罪应劫而生,不但害了自己,更害了自己的亲人。

上篇:时事点评
下篇:李处座的“牛气”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4/22/26376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