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海英和儿子高卓的合影
如果不是有个患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儿子,她今天很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矿电器设计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事业上能辉煌一把”。可现在,她成了儿子的专职母亲,儿子成了她永远的“尾巴”,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省智力残疾人亲友协会副主席黄海英。
说起儿子高卓,黄海英话很多,言语中透露出东北人的爽朗和直率。她一直想要个孩子,直到37岁时,儿子高卓才出生,不幸的是,后来她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于是四处为孩子找医生诊治,医生告诉黄海英,孩子是先天性智力障碍,无法医治,惟一的希望就是后天强化训练。说起这些,黄海英感慨地说,至今她对儿子都有愧疚,如果当初她怀孕期间能注意一下,也许儿子就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作为一个智障孩子的母亲,黄海英自然而然地从一开始就承担起照顾教育儿子的责任。到高卓8岁上小学时,黄海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提前从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内退,回家做起了专职妈妈。在事业和孩子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孩子,尽管起初有些惋惜,但看到儿子一天天在快乐成长,她越来越不再后悔当初的选择。
黄海英的功夫没有白费,高卓是个很懂事的孩子,7、8岁时就开始自己洗袜子、手帕,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他就悄悄给妈妈盖上毯子。上公共车时,黄海英不小心脚下绊了一下,高卓就赶紧问妈妈碰疼了没有,妈妈生病时,高卓就自己动手洗衣服。这一切让黄海英特别欣慰,她说:“我儿子现在可像个男子汉了!”黄海英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觉得有个智障儿子是件丢人的事,一有时间,她就带儿子出门,街上的广告路牌对开发儿子智力很有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9月,在全国第三届特奥会上,高卓还取得了铅球铜牌的成绩。
今年2月25日,作为东亚地区家属代表团成员,她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冬季特奥会,在那里的“家庭论坛”上,她收获不少,感受到了残疾人事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此次全国仅去了6名家属,她是西北地区惟一的代表。
最后,黄海英告诉记者,她想呼吁政府办一所启智学校,这样的话,智障儿童就可以在这所学校学习文化课,还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的能力。她开玩笑地说,如果政府不管这事,她就领着儿子去全国各地募捐。另外,黄海英还想办一所智障人托管中心,以解除这一特殊人群及亲属们的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朱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