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师范生就业
无奈的“定向”选择
“我很敬佩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的确不适合教师这个工作。现在的情况却使我又不得不选择这个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小王无奈地向笔者道出了自己的困境。
小王本来和一家企业谈好就业协议了。可是回学校后被告知,师范类的毕业生和非教育系统的单位签约,要给学校交4000元钱。对于经济上并不富裕的小王来说,这4000元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小王不明白,难道师范生就一定要找教育系统的工作吗?为什么要给学校交这4000元钱?
笔者从陕西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路老师那里了解到,师范类学生每个月有73元5角钱的补助,即师范类奖学金。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每月的补助仅有28元5角。如果师范类的毕业生和非教育系统的单位签约,那么四年里所发的师范类奖学金就要一并收回了。一年是1000元,四年就是4000元了。
去年陕师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中也有和小王类似的情况。由于在签约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办法不一样,结局也大不相同。
去年从陕师大毕业的小李,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师范类学生。他的很多同学最后都签进了学校。而他却和一家大型企业签约,干起了文秘工作。他说,“当时知道学校有师范生和企业签约要交4000元钱的政策,那会儿也挺着急的。和这个企业人事部的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后,他们就在协议书上把签约单位由某某企业改为某某企业子弟学校。后来把协议书交给学校,一看是某企业的子校,也没多问,就把章盖上了!”小李现在还在这家企业工作,他说,“其实这家企业就没有什么子校。”
背负着每月高于非师范类学生50元钱的师范类奖学金,难道这些师范生就业只能是无奈的定向“选择”吗?
实习生 蒲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