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凤英
“五一黄金周”如白驹过隙,倏尔而逝。我盘点了一下这几天时间各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产生了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虽然大家都下意识地将“五一”和“黄金周”连在一起称呼,但总的来说,却是只见“黄金”,鲜见“五一”。
“黄金”是耀眼的,实实在在的。“来自商务部的消息称,‘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0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餐饮业增长20%左右”(见5月8日中国新闻网)。2400亿元如果按市价换成黄金并堆在广场上,应该是一座高度相当可观的“金山”吧?当然,也有人认为今年的“金山”不如往年那么高了,成都市假日办就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在黄金周出游,今年‘五一’游客出游趋冷”。(见5月8日《天府早报》)但无论如何,仍然和“黄金”有关。
不过,在这个金灿灿的天幕下,可能很少有人想过,“五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节日,其实是和“黄金”无关的。1886年5月1日,芝加哥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了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由此可见,“五一”所以为“五一”,不是为了消费,而为了纪念!纪念劳动者为了争取权益而进行的斗争,同时也提醒劳动者不要忘了自己的权益。
那么,是不是现在中国的劳资关系已经完全和谐,以至于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呢?经验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工人、进城的农民工的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就不必多说了。办公室的白领因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而导致“过劳死”的消息也频频见诸报端。而卫生部的相关负责人日前更披露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我国的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他同时认为:“首要原因”是一些企业老板无视《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根本就无视劳动者的健康权(见5月8日《瞭望东方周刊》)。
“五一”不能只是“黄金周”。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下,纪念本真意义上的“五一”还有其格外强烈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明年的“五一”期间,媒体上关键词不再仅仅是“销售额”、“门票涨价”以及“天气情况”等快乐、轻松并只和“黄金周”有关的词汇,还要有一个醒目而严肃的标题——“劳动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