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飞向太空的突破

——写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三十五周年之际

2023年10月03日

(上接第一版)

最后,有人想到了《东方红》乐曲。这样,既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又富有深刻的政治意义。专家们选择了几十种乐器,最终敲定一种叫做铝板琴的民族乐器。因为这种声音不仅清晰、悦耳、动听,而且实现起来线路简单,可靠性强。

是为“听得见”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刚上天,各国科学家便纷纷利用光学观测手段,对卫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结果发现,在苏联卫星运行的轨道上,有两个不同光亮的天体在一起运行,于是有人提出疑问,难道苏联同时发射了两颗卫星吗?半年后,苏联塔斯社才宣告了这一秘密:亮度很低的天体是真卫星,而亮度很高的天体是发射卫星的末级火箭。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联为了让地球上的人能看到他们发射的卫星,便将与卫星一同进入轨道的末级火箭抛光,使其具有普通人用肉眼能看到的亮度。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事关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如果世界人们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真真切切看见太空中飞翔的中国卫星,那社会主义中国的光辉形象又如何在太空一展风采呢?因此,中国人也决定让我们的第一颗卫星“看得见”。

但是,苏联的方法不管用。因为我国采用一枚三级火箭,末级火箭的直径比卫星还小,抛得再光,肉眼也看不见。同时,“东方红一号”是一个球型72面体,其直径只有1米,在几千里之外的高空飞旋,人们是怎么也看不清的,要实现“看得见”,只有想绝招。

最终,中国人研制出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又轻又薄,径向拉力达到28公斤,在零下269度的环境下,仍可保持柔软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要求。此后,卫星组件的各项研制工作相继完成,万事具备,只待发射。

“东方红”万里高歌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时刻。中国西部卫星发射场区,这一天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人们精神抖擞,期待着“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气象部门预报发射场区晚上8点到9点的天气适合卫星发射,发射时间预定在晚9点30分左右。

当天上午,给运载的第一、第二级加注了推进剂,紧接着,卫星和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前的8小时准备工作程序。下午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知发射基地:毛泽东主席已批准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这个指示立即传达到发射场,传达到各个岗位的参试人员,大家倍受鼓舞,决心夺取发射任务的成功。晚上8点钟,发射指挥人员下达发射前“一小时准备!”的口令,地下控制室的各参试间的人员更加聚精会神地工作,技术人员注视着操作人员的每个动作和各种仪表上的数字显示及灯光指示。为了保证安全,在下达“三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后,在发射架上和场坪上工作的人员撤离到指定的疏散地点。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发射时间只有20分钟、15分钟、5分钟,发射场区万籁俱寂,发射平台上灯火通明,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亮如白昼一般,载着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卫星预定在9点35分发射,8点多钟的时候,发射场上空的云层还显得很底,看不见天上的星星。9点钟稍过,云层渐退,犹如拉开了天幕,星星露出来了,它们闪烁着,微笑迎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指挥员下达了“一分钟准备!”的口令,紧接着15秒钟之后,下达了“牵动!”口令,地面各种记录设备开动起来,又过了30秒钟,“开拍!”口令下达,地面的光学记录设备开始工作。当记数器上出现“0”的瞬间,指挥员即刻发出宏亮的“点火!”口令,操作员有力地按下了点火开关,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四五百米远。9点35分,火箭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离开了发射架,徐徐上升,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火箭越飞越快,直冲云霄。在发射场附近观看的人们,目送着卫星向太空飞去。发射场区各种地面测控设备,紧紧跟踪着卫星,各观测站不断地向指挥中心报告“跟踪目标!”、“跟踪良好!”,地面遥测系统报告“飞行正常”。初建伊始的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进行了全程精心测控,分布在全国10几个省市的测控台站,犹如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接力赛,精确地将“东方红一号”控制在测控范围之内。观看卫星发射壮观场面的人们听到“正常!”的报告时,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火箭飞行离发射场越来越远,离地面越来越高,在指挥所的记录仪上,彩笔描绘出火箭飞行的轨迹与设计轨道完全一致。

晚上9点48分,从指挥所的广播里传来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喜讯,人们顿时沸腾起来,个个尽情地欢呼、跳跃,激动地热泪盈眶。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10点整,原国防科工委指挥所向周恩来总理报告:运载火箭一、二、三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了!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准备庆贺!并立即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一喜讯。

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公里,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新闻公报刚发表,顷刻之间,首都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声四起,乐队在卡车上高奏起来,人们高举彩旗,燃放鞭炮,游行庆祝七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大喜事。这一喜讯传遍全国,城乡一片欢腾,到处喜气洋洋。连续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首都报纸分别广播和发表“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我国和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时间和来去方向。四月二十八日晚,卫星飞经香港地区上空。人们带着收音机、指南针、望远镜,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涌到山头、高地、海岸。当卫星飞来时,人们马上安静下来,屏住呼吸,仰望西北天空,争相观看。“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它为我国欢庆七十年代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增添了新的光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节日的天安门城楼上,亲切地接见了参加研制、发射和测控卫星的代表,对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发射入轨后,卫星环绕地球运行,星上能源系统和各种仪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实现了“看得见、听得到、抓得着”的要求。由于能源系统的保证,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与测控事业“零”的突破,实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飞天的梦想,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篇:钱·性生活及性用品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5/13/2292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