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孙兴盛先生

2023年10月03日

孔明

每次回故乡去,故乡人必要问到孙兴盛,一脸的自豪和钦敬。都知道孙兴盛是写书的,书写故乡事,所以争着看,津津乐道。以故,孙兴盛成了故乡人的名片。故乡人到西安办事,人问籍贯,不说“我是玉山人”,爱说“我和孙兴盛是乡党。”孙兴盛虽然大隐于市,却因为做着政协委员,所以有头脸的人多知道他。至于我,知道他很早,也仰望他很早。他在渭南开饭馆,陈忠实光顾过,还在他饭馆里写过字。我听说此事,当然羡慕。有一年回故乡,在街上寻饭吃,寻到一家酒楼,吃饱喝足后,才知道那饭馆是一个作家开的,作家叫孙兴盛。真个无巧不成书,过不了多久,一个红光满面的人找我出书,话没说几句,就知道了他竟是孙兴盛!乡党见乡党,本来就亲热,一拉两扯,他家和我家竟然还有亲戚上的瓜葛。

故乡人都说孙先生“跟人不一样”。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他就干着养家糊口的“小偷小摸”式贩卖,人家叫他“投机倒把分子”,给他办学习班,吃尽了苦头,却秉性难易,我行我素。忽如一夜春风来,他摇身一变,成了饭店的老板。生意红红火火,孙家自然像他的名字,“兴盛”了。邓小平南巡,文人都耐不住清贫和落寞,纷纷下了海,想象着捞一把世界。已做了商人的他偏走另一个极端,丢开生意给儿子,自己搬到西安城东一门心思写小说了。豪华的楼房闲置在故乡人艳羡的目光里,自己却寄居在城里人鄙夷的一个院落里,过着并不豪华的日子,雇着几个专用电脑打字的女娃子,自己却在纸上爬格子。书出了不知道多少,反正走街串巷,常见有他的新书摆在书摊、柜台上。他写的是小说,很走俏的,发行三万五万,不在话下,所以书商喜欢和他套近乎。

回想起来,也是当年——1995、1996年吧,我在报刊杂志上发了不少的散文随笔。我是搞出版的,却不曾想过也给自己出本书。孙先生却这样想了,还请来了王美生先生帮助我,我既诚惶诚恐,又心怀着感激。两本散文集相继问世,自己仍觉得像在做梦。一晃十年去,一切成往事了。《谈情》《说爱》两本书,成了我与孙先生友情的见证。

最近,有幸读了他的散文,对他更多了一层了解。他的散文是写实的、抒情的、自述的。因此,那字里行间不但有他的人生阅历,还有他的人生履历。又因了他是小说家,所以散文在他的笔下,少了情节的苍白,多了细节的丰润;少了抒情的单薄,多了叙事的厚重;少了无病的呻吟,多了真情的宣泄。《山妹》《山哥》《山嫂》,都属这样的篇什。仿佛不是在追忆,而是在打开记忆的闸门,让一桩桩那年那月刻骨铭心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倒流奔涌而出。读这样的散文,逼真而身临其境,亲近而情不自禁,酸涩里有一丝丝甜意,苦难中带一滴滴慰藉。读一篇放不下,又读一篇,仍放不下。读者着了魔,作者便成了正果。把散文写到这境界,孙先生应该“南亩耕,东山卧”了!

如今的孙先生年已六十有五,对文学仍孜孜矻矻,不肯放弃。不久前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神采依旧,只是鬓角多了几根银丝。岁月无情,文学有情。孙先生情系文学,文学必然厚报孙先生!

上篇:与书同行
下篇:别有人间行路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5/20050513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5/13/22923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