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红旗颂》辉煌诞生四十年记

2023年10月03日

顾育豹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四十年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魅力不减,每天央视播出《永远的丰碑》节目便能聆听到这首震撼心灵的主旋律,其全新总谱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订购者甚众。其实,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在每年纪念党的生日、欢度国庆佳节期间,《红旗颂》总被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青岛等地频频奏响。在广州,《红旗颂》的旋律曾被两千多名合唱团员、三百多名乐手、七十多架钢琴同时演奏,这是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出阵容。

吕其明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和中国电影学会副会长。他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城南旧事》、《孙中山》、《焦裕禄》等两百余部电影、电视剧作曲,获得数十项音乐创作大奖,他近年新创作的交响曲《雨花祭》、《龙华祭》尤其感人。他告诉记者,四十年前,《红旗颂》的创作过程是这样开始的:1965年2月,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一次党组会上,主要负责人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等就对上报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进行了仔细研究,一致认为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现代题材作品还应加强,因此,决定由青年作曲家吕其明赶写一首,黄贻钧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其主题为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欣然接受这一艰巨创作任务的吕其明,当进入作品的酝酿构思时,就陷入了对往事激动的回忆之中。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南湖小船的油灯光中,在那井冈山的绿竹丛中,遵义城的堞墙,革命圣地延安,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凡有革命者战斗过的岗位,都有红旗飘扬。红旗又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一位高级干部,1945年9月不幸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吕其明是在红旗下长大的。1940年,他刚满10岁时,是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参加了新四军文工团。他像进了一座革命的大学、艺术的大学,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经受着锻炼与考验。1949年5月,他随部队进入上海,胜利的喜悦激动了他的心。从此,每逢国庆礼炮轰鸣,国歌嘹亮,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他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长期战斗生活的往事以及他在红旗下成长的历程,像电影一样,一一在眼前闪过。他热血沸腾,心潮激荡,夜不能寐,乐思源源而来,他决定写一部以党的辉煌历程为背景,气势磅礴,优美雄浑,雅俗共赏,人民群众喜爱听的管弦乐作品。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他写完了《红旗颂》。当年5月,《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获得成功。

年已75岁的吕其明对记者说:“四十年来,《红旗颂》没有被人们遗忘,这使我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曲家要通过毕生的努力,去歌颂时代、歌颂党的事业!作为烈士子弟、共产党员,我将永远歌颂红旗、歌颂党!”

上篇:逐风的时代与如烟的怅惘
下篇:探索(油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5/20/22945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