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风的时代与如烟的怅惘
曹朔风
“1978年8月26日,在我们人类社会里,民主德国公民辛拉姆·亚历山大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德国人,而我们自己的家就在这一天被分裂。”
这是一个男孩讲述的故事。
亚历山大从小就是一个宇航迷。1978年,他八岁。这天,他正和姐姐收看电视中东德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新闻报道。忽然,两名东德的秘密警察而至。亚历山大的母亲被告知,她那个当医生的丈夫不久前叛逃去了西德。
“从此我们谁也没有再提起过父亲,我母亲从那时起就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失去了丈夫的母亲抖擞精神,重新焕发出生活的激情。她怀着对社会主义德国的热爱与忠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而时间就在这平静中流逝了。
“1989年10月17日,民主德国四十岁了。我从PGH电视修理社暂时休假,觉得自己正在壮年。”
柏林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满红白相间的国旗,广场上举行着盛大的阅兵式。好象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依然那么生气勃勃、繁荣兴旺。可是到了深夜,一队队的游行者呼喊着“自由、民主”的口号,浩浩荡荡地走过街巷。已长成大男孩的亚历山大也被这种盲目而盲从的热情裹挟着,随着游行的人群漫无目的地前行。
参加完国庆庆祝活动的母亲准备回家。在街头,她看到游行队伍正在和军警发生冲突。两个孔武有力的警察架着亚历山大,把他往一辆军车上拖去。受到刺激的母亲一个趔趄,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母亲一直沉睡,沉睡在无知无觉中,像卫星那样围绕着人类的活动旋转,在我们的小行星上,在我们的母亲般共和国中。”
亚历山大从拘留所匆匆赶到医院。医生告诉他,母亲的病情很危险,她一直在昏睡,至于什么时候醒来,没有人能够知道。母亲就这样沉睡了整整八个月。可在这八个月里,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母亲的沉睡使埃里希·昂纳克同志的离开变得灰暗。”
一转眼沧海桑田。昂纳克下台了,柏林墙倒塌了,民主德国消亡了。就在这时,母亲苏醒了。
医生告诫亚历山大,他的母亲仍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千万不能受到任何刺激。可是,从昏睡中醒来的母亲对“国破山河在”的沧桑之变浑然不知。她怎么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个她热爱的、坚信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
亚历山大把母亲接回家中。他决心让母亲依然活在过去,活在民主德国的时代,而把残酷的事实封闭于窗外。他给母亲阅读过去东德的报纸,和朋友拍摄一些早已不存在的民主德国“新闻联播”给母亲看。他甚至雇请一些孩子,系上红领巾,唱一些当年的少先队歌曲给母亲听。
民主德国在79平米的房间里依然存在。
这一天,身体见好的母亲趁亚历山大不注意,独自溜出了房间。马路对面,一面树立起来的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牌,让她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她扭了扭头。在列宁广场那边,这时一架直升机正吊起一尊已被拆毁的列宁雕像,在空中盘旋。这景象是如此令人震撼,如此触目惊心……
在柏林墙倒塌十几年后,2003年,一部名为《再见,列宁》的德国影片风靡全欧,掀起了一股怀念东德的热潮。在法国,有173万观众观看了这部影片。而在德国本土更是售出了七百万张影票,连一些联邦议员也走进了影院。
“城春草木深”,由沃尔夫冈·贝克尔导演的这部《再见,列宁》,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对那个被丢在风中的时代寄予缅怀,表达了一种交织着迷惘与反思的心态。就像影片中的那些东德人,他们曾经呼喊“自由、民主”,可当这一切来临之后,经验的却是深深的茫然。
“我的梦想是怎样带着全人类的幸福探索星球,母亲总在那儿,微笑着陪伴着我。”
时代已逐风远逝,在广袤的星空,垂落下一片烟一样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