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春
提起天下四大名楼之一的大观楼,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大观楼纵有如诗如画的美景,真正的灵魂,却是久负盛名的“海内第一联”。此联正是陕西乡党、三原寒士孙髯翁所作。可是,笔者查过不少的资料,却找不到对孙髯翁老先生的评价与记述,是因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还是因为他穷困潦倒的缘故?也许社会的天平本是就是倾斜的。
据说,孙髯翁自幼聪慧,记忆力过人,成人之后能诗善画,博学多识,可在三秦这块黄土地上没有显露出他超人的才华,而且对当时的社会腐败,极为不满,一生不试,从未做官,后来随父寄居昆明,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活。然而,生活清贫,傲骨犹在,无事时经常去大观楼游览,观赏景色,当时的大观楼并不出名,只是在康熙年间,随着湖北乾印和尚在此讲经,听众越来越多,常常达到千人。后来官府发现这里景色优美,视野开阔,“近浦远岭,风帆烟树,檀湖山之美”,便大兴土木,挖地筑堤,种花栽柳,开辟成一处古典式的园林公园,当时的文人雅士,借机发挥,竭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孙髯翁看后,不禁失笑,感慨之余,傲然提笔,在墙壁上书下长联,当时议声四起,惊动一时,“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于是,各地游人纷至踏来,络绎不绝,大观楼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那长联用了180个字写道: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郭沫若曾游大观楼,用诗赞道:“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楹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毛泽东也曾对长联大加赞赏,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在批语中写道:“从古未有,别创一格”。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陈毅以及江泽民、李岚清、李瑞环、迟浩田等也都先后来过大观楼,亲览长联,深爱甚赞。
我读毕长联,面对客死他乡的陕西乡党孙老先生的清瘦石像,不由生出许多感慨。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其本人却一介寒士,晚年生活贫困潦倒,居昆明螺峰山圆通来咒蛟台卜易为生,客死他乡。据说年迈时他往弥勒寻找女儿,死后葬于弥勒县西郊瓦房村,后人为纪念他,墓冢所用砌砖为180块,墓联为:“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
惜哉斯人!三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不知孙老先生看到而今游人如织,可否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