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明王朝缘何终止下西洋

2023年10月04日

柯喜堂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早成历史美谈。这位十五世纪初叶的伟大航海家和杰出外交家,率领他的强大船队,“涉海洋,经浩渺”,开辟了中国横渡印度洋,以及到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和东非航线,并沿途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就开辟世界新航线来说,郑和无疑比他的西方同行领先了数十年。如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是在1492年开辟出欧洲到美洲航线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航好望角,于1498年5月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而早在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就已访问过当时被称为古里的此地,并立碑留念。

不过,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开辟出世界新航线,或曰地理发现,却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引发了欧洲人全球扩张和以海洋为基础的商业革命,先后造就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一批殖民帝国的迅速崛起,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此后世界发展的格局。尽管当时中国国力和造船、航海技术远胜于欧洲,这一历史“拐点”却没有在中国出现。其轰轰烈烈的前后达二三十年的下西洋活动,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回来的第二年(1434年)病逝于南京后,亦随之一同“寿终正寝”了。缘何中西反差如此之大?从直接原因看,明王朝终止下西洋活动是苦于国家财力不支。史载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船只,少者五六十艘,多者达数百艘,加上随行官员、译员和军队等二万余人,以及准备作送礼或贸易的大量物资,“费资以万万计”,都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带回来的则多是麒麟(长颈鹿)狮子之类祥物异兽,或珍珠、珊瑚、香料等玩物或奢侈品,对充实国库并无多大价值。如此“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明成祖朱棣时国力强盛,尚可支撑。在他死后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明宣德五年(1431年),时任南京守备年过六旬的郑和奉命第七次出使西洋后,明王朝再无经济力量下西洋了。

不过,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中西开辟世界新航线的目的不同。十五世纪的西方航海家,主要是以攫取商业利益(包括以推行基督教名义下的领土扩张)为目的。当然,这种活动亦得到政府资助,或干脆由政府派出。

回头来说明王朝遣使西洋的目的。我们知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遂在他的政权刚刚建立的第三年,即命郑和出使西洋,沿途秘密查访,消灭这一隐患。不过,随着明成祖的统治日益稳固,“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却成为后来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殊不知国家最终是靠实力说话的。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日趋保守、自满。加上明代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地实施“海禁”,不准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明成祖时虽有所放宽,但未废除“海禁”,商人也就只能偷偷下海经商。这种没有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且属非法的海上贸易,自是难成大气候。明王朝难免国力日衰了。终止下西洋只是一个信号。数十年后,当时的满刺加国(马六甲)由于处于战略要地(控制着印度洋进出口),受到葡萄牙兵的侵略。该国派人到中国求救,当时的明朝皇帝却无力出兵援救,仅发布一道敕令,把入侵者训斥一顿完事。明成祖倘地下有知,对这种尴尬可笑举措,作何感想呢?

上篇:《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下篇:速写杨莹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6/2005061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10/23478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