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10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黄万里悲剧的宪政缺陷 科学家的“良知”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明王朝缘何终止下西洋 速写杨莹 藏书 碑文化拾趣 读书如散步 五四运动名联

当前版:第A3版: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文化视野
03

速写杨莹

孔明

第一次见杨莹,印象不可磨灭:“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其风流体态,扑眼而来。一副银白带链眼镜,在白脸上掩饰了妩媚,却光显了文雅。爱笑,笑起来天性全部暴露,不留余韵;爱说,说起来口无遮拦,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女子容易亲近。所以只此一面,我们就成“老相识”了。

杨莹是诗人,有诗集为证;杨莹是作家,有散文集为证。杨莹又不像诗人,女性的诗人应该是安静的、孤独的、有点神经质的;也不像作家,女性的作家应该是刻苦的、饱经风霜的、有点受人迫害的。杨莹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火辣辣的,激情四射,如雷雨中的闪电;是丰满滋润的,说明社会主义就是好;是活跃灵动的,她到哪儿,那儿就起了旋风,使人晕头转向。朋友雅聚,盼她来,她来,春风就来,携一缕白云,惹得众目睽睽,全都乱了方寸,王顾左右而言他;又怕她来,她来,阳光也来,携一团烈火,烤得四座皆烧,一时乱了格局,没有了亲疏,知心的朋友都要反目,多别扭呵!她不现身,朋友们正好拿她当话头,你一个幽默乱弹,我一个故事瞎编,说得嘴上开花,脸上挂彩。就有人掏出手机,拨杨莹的号码。等通话了,都侧目而视,洗耳恭听。杨莹必要假装生气:“为啥不叫我呀?”有人夺过手机,故意逗她:“好得很,快来呵!”手机里嚷嚷着要来,十有八九不来;半天迟疑不决,百分之百必来。人不到,声先至,和这个握手,和那个弯腰,像女王访问归来了似的。太熟了,还补上软软一拳:“多半年不见,你死了呀?”自己格格格先笑起来。不知道大家在做什么,狐疑地审视,是脸都要扫描一遍,挑一个显眼的位置,未及坐下,先说:“都是臭男人,没一个女子,不嫌无聊?”自己就说一个听来的笑话,也是大家不笑,她先笑得直不起了腰。我曾经说:“史湘云就是这性格!”众皆附和:“像!”

杨莹自小爱写诗,诗化了杨莹,也成就了杨莹。她曾在一家啤酒厂工作,那多没诗意呀!她却在那样的环境里,写了一首又一首给她带来美誉的诗。工厂就留她不住,眼睁睁看着她像凤凰,攀高枝儿。《华商报》未火的时候,她已经捷足先登,做了该报的副刊编辑。《华商报》火了,她也火了,不但火了诗,还火了文,诗集、文集一本挨着一本问世。她的诗,像早晨八九点钟的露水,熠熠闪烁,让人悦目,又令人悬心;她的文,像雨后蓝天白云边的彩虹,给人惊喜,又夺人魂魄。诗也罢,文也罢,读进去,就是清凉世界,风习习,岚气袅袅,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诗文里总能读出杨莹,足见她吟诗作文的用心何其单纯,又何其真诚。她是揣了良知写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读这样的诗文,就如看她本人,开门见山,明白如画。我确信,明心见性的人,读杨莹必然心领神会。

贾平凹说:“杨莹长不大。”观音娘娘也长不大,却受人尊敬。杨莹自己说:“我不成熟!”杏不成熟,却给人以念想。我说:“杨莹是诗,是词,是曲,是散文。”固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可放心:外向的性格,使她心田一览无余。坦然步入,绝无陷阱。她的心田上,永远有鲜花怒放。而拈花微笑,多惬意呵!这决定了,爱她的人会越来越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