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举
由西安灞桥东行至蓝田县境,见一镇名,曰华胥。这是一块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保留着史前文化丰富的遗存。提起“华胥”二字,就会想起这样的词:“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或者:“漫惆怅,华胥梦短”。还有元好问的诗:“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摧”。从这些诗词中,知道了“华胥”是美好梦境的代称,但这个“华胥美梦”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有关。
华胥,原本是一个国名。据《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这个国家无首领,百姓无嗜欲,无爱憎,无利害,浑浑沌沌,过着乐天安命富裕宁静的生活。这个国家在哪里?“在〓(yǎn)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里,盖非舟车足力所及,神游而已:“可以说,华胥国是天堂乐土,是中国的伊甸园,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是先民憧憬出的理想社会。
这个美好纯静的华胥国,自古以来被定位在今日的华胥镇,具体地说,就是在镇东宋家村的华胥沟。沟前的官道上曾镌立一巨碑,上书“黄帝梦游处”五个大字。村子里的人对这块古碑备加爱护,奉若神明,年下,要到古碑前焚香烧纸。笔者正是华胥沟人,自幼常在古碑前读书,玩耍。古碑成了家乡人的骄傲,如果外出,别人问是哪里人,都会脱口而答:华胥人,就是“黄帝梦游古华胥”那个华胥:古碑西,有一所学校,名叫轩辕学校,教师们将“黄帝战蚩尤,嫘祖教蚕桑”的故事,编成乡土教材,向学生讲授,师生们都以黄帝梦游在自己身边为荣。可惜这块古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成两截,一截铺在沟口桥头,一截被生产队砌成库房台阶。我每每回乡,看到人们踩踏着这两截断古碑时,总觉得在踩上了我们先祖黄帝的脊梁,也踩碎了我的心!
华胥,又有一说,是人名,为人类始祖伏羲氏的母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庖牺氏,母曰华胥,履丈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西安府志》载:“华胥渚,在蓝田县北35里,伏羲氏母居也,今有陵及华胥沟、华胥瑶、毓圣桥俱存。”我清楚地记得,在华胥沟口有一水井,井边竖一石碑上写“华胥渚”三字,孩子们常常把石头瓦块丢入井内。毓圣桥在官道上“三皇庙”前,上边刻有“通陇蜀,达荆襄”六个大字。华胥沟是华胥的居住地,她“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履丈人迹,就是跟着男人的脚迹在这条沟里与之媾合,在成纪生了伏羲,伏羲与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如此说来,华胥便是人类的老老祖先了。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据说他发明了“阴阳八卦”,与他的妹妹女娲一起“发明”了婚姻。他公然不顾国人的道德理会(道德理念后来才发展形成),与他的妹妹婚配。这种乱伦婚姻他也感到羞耻,于是在同居时,伏羲特地用一块手巾蒙在新娘的脸上,这也就是如今新娘蒙盖头的由来。
华胥沟南的官道旁曾建有“三皇庙”,原本为祭祀华胥、伏羲、女娲的。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改塑成教人稼穑的神农,手执八卦的伏羲,站在指南车上的黄帝了。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庙会,人山人海,寻根会祖之风甚炽。
华胥,已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对历史文脉追思的寄托,其文博景观资源应纳入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的构建之中,形成“寻根之游”氛围,实现长安历史文化的综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