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离我们有多远
赵阳 陈民利
早先人们看露天电影的记忆还未褪去,去影院看电影已成了难得的“休闲”,尽管影院的设施愈来愈好,强视觉冲击力的诱惑力不小,可家庭影院的魅力似乎在抢夺潜在的消费者。直到数字电影出现后,有人曾预言,一场新的“革命”开始了,传统胶片电影将“灭亡”,电影有让位于电视的可能。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数字电影并没有呈现出人们想像中的繁荣,数字电视也刚刚起步,传统的胶片电影尚在壮年。究竟数字电影离百姓生活有多远?
数字电影从1992年出现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关注,电影产业兴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2001年,美国一家市场咨询公司预言数字电影市场规模到2006年将会达到65亿美元,但就在百姓翘首以待迎接数字电影之时,数字电影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技术标准化没有完成,电影产业举目观望,百姓当然无缘看到其庐山真面目。因为在众多的数字电影中一些核心技术市场没有达成共识。其次,在传统的发行链条中,电影拷贝的流通是靠人来把关的,如果出现盗版,容易追究责任。电影数字化后,从母版到发行拷贝的效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可用加密方式控制,但“黑客”防不胜防,安全问题阻碍了电影公司进军数字电影的信心。另外,看惯了传统影院电影的老影迷至今不能忘却胶片电影的视觉冲击及音效,而电影数字化后,视觉冲击力会下降,再成熟的技术也只能是接近胶片的效果。而家庭娱乐产品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有可能实现数字电影家庭化,电影产业对数字电影的前途心存疑虑。
其实数字电影离百姓遥远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因素。数字放映技术没有标准化,并且因为市场化,长期高成本运行。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数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需要3万美元,可以用十几年。而数字电影单是放映设备就需要十万美元以上,且面临升级问题。在中国,数字电影难以推广的关键原因同美国一样,对电影院来讲,投资和收益比例并不划算,因而很少有人第一个吃螃蟹。
国际上有人预测,2004年至2006年,美国的数字电影院普及率最多只能达到5%,对中国观念而言,看数字电影还是一个并不现实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