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是我省安康市的支柱产业,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不仅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影响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
安康市蚕桑研究所所张京国从1984年毕业后,20多年一直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尽快脱贫的工作。针对安康蚕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现状,张所长带领科研人员坚持科技攻关,注重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蚕桑发展寻求新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些年,研究所科研人员不断深入农村蹲点考察。针对安康市桑园基础差、品种退化、产量低,叶质差的现状,张所长带领科研人员大胆创新、推广多倍体良桑品种,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快全市桑树品种更新换代。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共建起多倍体良桑园示范样板100多个,改造低产桑园20余万亩,仅此一项就实现农民增收1亿元以上。
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的养蚕技术已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这个问题,张所长在充分调查了解国内外蚕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同时,针对市场对高品位生丝需求不足这一机遇,组织专家论证,在西北地区率先引进雄蚕专养技术。该项目的成功开展为革新养蚕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茧丝品质,填补市场对高品位生丝需求的空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提高蚕业技术水平,实现安康蚕业产业化发展,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近几年,张京国在安康蚕桑发展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制高点。张所长主持的“安康市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工程”,为安康蚕业发展起到了真正的高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先后建立高科技示范点40多个,示范区内发种量、产茧量分别增长16.8%和24.1%,促进农民增收0.4亿元。
多年来,张京国一直从事蚕桑业研究工作,不断推出新的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桑蚕农增收。前后推出果桑、彩茧以及蚕业资源深加工等项目。因此,养蚕种桑的农民都说:“张京国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
本报记者 张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