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难忘爷爷情

2023年10月04日

□文/魏俊兴

一看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这就是人们常说生活中长存的,那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爷孙之间的亲情使然。而我要说的却是,在血缘亲情驱使下,因爷爷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或确切地说关键时刻因他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注定或改变了我这个农家女一生的命运。

那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冬天,身为家中壮劳力和做家务顶梁柱的母亲(父亲在县城工作,靠母亲挣工分养活我们姐弟几个),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出院回家后需要卧床休息相当一段时间。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的缘故,加之受当时农村女孩只要不当“睁眼瞎”(识几个字,亮亮眼就行)传统观念的影响,眼见奶奶一个人干家务忙不过来,年幼的我便“自告奋勇”说是弃学在家帮奶奶干家务。对此,奶奶自然高兴。那年代处于从属地位、解放后只上过几天扫盲班的母亲,虽然心里不愿意,私下劝我继续上学,可却说不出多少“道道”,又不敢当着爷奶的面明说。

我们母女、婆孙三人虽然为此天天拉“锯”,可谁也不敢“定板”。有天快到早饭时分,放学回家的我正在灶房向奶奶嘟囔时,无意中让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爷爷听见了,只见他胡子翘得老高,大声冲我们婆孙俩吼道:你们说啥?难道让娃也跟我一样,一辈子就知道打牛后板(意思是打牛屁股吆牛犁地)?!

正因为爷爷不容置疑的明朗态度,或者说关键时刻的这句话,使我彻底打消了弃学帮干家务的念头,成为那时全村同龄人中惟一一个上了中学的女孩。对此,与爷爷有同感、“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口袋”的父亲很是赞同。当然,也有父亲那每月二三十元的工资作后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愈来愈认识到当初爷爷那句话的深刻含义和对我的人生来说有多么重要。可以说,爷爷那句听起来平平常常或不怎么雅观的话,却是身为文盲、有切肤之痛的他,发自内心的呼唤甚至呐喊,为了我,也为了他。就象今日我们这“被耽误了一代”的人们,千方百计尽己所能甚至“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大学一样,是为子女,也是为自己,为的是让子女或孙子女接受自己的教训,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圆自己未圆的梦。

说实话,如果没有爷爷关键时刻的明确态度和那句话,我也会像当初与我一同上学的多名同龄女孩一样,不可能继续上学,也不会在当时条件下上到初中(后因文革中断学业),当然更不会有后来走进铁路工厂大门且因“喜欢写点小文章”而“混”进企业机关的机会,以及由爱好到学写并在报刊上发表“豆腐块”的能力。

有人说,紧要关口一件事,也许可给一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关键时刻一句话,有可能决定或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前途或命运。对此,我有深刻体会和感受。因而,近年来每当有“豆腐块”在报刊尤其在中央级报纸杂志刊发,或因此获得朋友同事认可赞许,或有文章获奖,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因病早早长眠于地下的爷爷,打心底感谢他、感激他,既有血缘亲情,更有“一句话决策”的栽培之恩。爷爷,如果您九泉之下有知,您当年的企盼早已开花结果,尽管花微果小,但毕竟是您的心思没有白费,也算有所回报吧。

可惜的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那年,59岁的爷爷就因病去逝。为不耽误我的学业,病入膏盲的爷爷硬是不让家人通知在五里之外的县城上学的我请假回家看他。弥留之际,爷爷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呼唤着我的名字……那年月因国穷家贫,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活着时,一直穿的是奶奶织的粗布衣衫和粗布做的鞋袜,未有洋布沾身,只有百元的几件老衣,还是父亲好不容易凑了多人的布票买洋布做成的。爷爷在世时,从地里干了一天农活回来,常常为吃一顿白面干面(细粮捞面条)与奶奶怄气,不是奶奶不做给他吃,而是那时即使粗粮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说令普通人家垂涎称得上奢侈的白面干面了。倘若勉强给他吃一碗干面,家里其他人就得喝稀汤或饿肚子,是奶奶和母亲“难为无米之炊”呀。

抚今追夕,真是感慨万千。如今,当年过五旬的我每每感慨爷爷这非同寻常之情时,爷爷已长眠地下39年了。写这样一篇追思爷爷情的文章,却是我多年的心愿,尽管九泉之下的爷爷不知,但是我自己心灵的告慰。

上篇:家有处世哲宝——婆婆
下篇:一位退休工人的话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11/07/23564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