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焕英
什么是“新闻”?
各种新闻学读本上,各个新闻家妙笔下,写出了五花八门的定义。
有的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有的写:“四条腿的蛤蟆不是新闻,三条腿的蛤蟆才是新闻。”
这些定义,虽然有些是故作幽默甚至带有调侃的味道,但它们都形象地道出了新闻的本质:常见的事儿不是新闻,不常见的事儿才是新闻。
想到新闻定义这个问题,我忽然联想到了最近中国出现的一件新闻:
安徽省的一位公安局长,家里有了病人。中国医疗改革的明显“成果”,慷慨地馈赠给了这位局长——他变穷了。党组织发现了出现穷局长的严重情况,立即由国库拨出了一笔可观的款项给了这位局长,以免局长再穷下去。
于是,这件事儿成了中国的国家级报道对象,各地的报纸、各站的网上,争相浓墨重彩,还有后续、评论……
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有素质高人,他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局长穷了的新闻本质和宣传价值——此可谓典型的新闻。因为,它完全具备新闻的本质、完全符合新闻的定义:
“百姓穷了不是新闻,局长穷了才是新闻。”
也就是说,中国新闻媒体这次所报道的,是不常见的事儿。
首先,公安局长穷了或曰出了穷公安局长,是不常见的事儿。
百姓中的穷人,在我们已有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的中国,是常见的。如果你沿着北京、天津的外环路走一圈,你就会见到270万贫困人口——这一项调查正式公布了的数字。这还是在带动致富的地带。如果是在穷乡僻壤,百姓中的穷人,那就更常见了。然而,在公安局长位子上的穷人或曰公安局长,你常见么?再扩大一点,所有县处级位子上的穷人或曰穷县处级,你常见么?我不知道中国的穷人在各类群体中的比例具体数字。假设百姓群体中穷人占百分之一,那么,县处级群体的穷人,能占到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么?所以说,局长穷了,绝对是个新闻材料。
再者,政府拨款给因病致穷的人,也不常见。
官方前一阶段公开出言:“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不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人看不起病了,一遇大病,就要致穷。因病致穷者,并不罕见。但在这个因病致穷的群体中,能够得到数以万元计的政府拨款者,却是罕见、极罕见。这位公安局长真是三生有幸,他就得到了这样的几率,这难道不是大大的新闻么?
还有,中国的传媒,常见的事儿报道不少,有的甚至成了领导人的起居注。而不常见事儿报道却不畅顺。严格意义上说,就是符合新闻定义的报道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局长穷了国家拨款这件新闻的本身,就是个新闻。
对于报道局长穷了这件经典新闻,有些人居然说三道四。我看,这些人真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你们懂得什么是“新闻”么?先买上至少两个版本的《新闻学概论》,每个版本至少读上二十五遍,然后再来争取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