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走进了中国一航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代号113厂,原远东公司),厂子还是原来的厂子,但是人的精神不一样了,企业的效益已经实现了大翻身。要说变化,这还得从113厂改革说起。
这个专门从事研制和生产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及飞机液压装置的国有大一型军工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用艰难二字形容。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军民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工厂进行了军转民战略调整,相继开发生产冰箱压缩机、气流纺纱机等支柱民品,曾经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种深层次、历史性、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并连年出现了严重亏损,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到1999年,公司连续5年亏损,职工工资连续3年维持在最低生活标准。
1999年末,远东公司从国防建设大局出发,率先在全行业实施军品反剥离,将属于军品及生产人员、设备、财务等资源从远东公司整体资源中剥离出来,依法组建了军品公司——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军品公司从此与远东公司各为独立法人。公司负责企业管理的人员介绍,当时国家有两项政策,一项主要是针对优势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对经济起到支撑地位的企业进行扶持;另一项政策是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面对当时的公司形式,远东公司大胆地进行改革。他们选择了在同行业没有人敢用的破产手段进行改革,并确立了“分块解困求生存,集中力量保军品,重组再造谋发展”的主体构想,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了教育集团、航装公司等8个分公司,并对压缩机厂等单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从而打破了大一统的固有模式,形成了内部激励机制,这也是企业前所未有的资产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大调整。
2000年,公司成功实施了军品反剥离,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公司成立,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以民品为主调整到以航空产品为核心的主业上来。2003年,公司董事长丁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精化剥离,分立破产”的结构调整战略和“技术改造,型号攻坚”的再造战略。近年来,重点型号任务非常重,西控职工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先后完成了“9910工程”和重点型号赋予的各项任务,某型飞机发动机大修线通过验收投入批量大修、改型设计的全面国产化的某型产品即将定型,标志着企业具备了第三代战机燃油附件研制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外水平。这几年,公司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今年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6亿元。
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屈主任说,以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近年来总结的经验,没有我们在全行业首家大胆地进行破产,就没有企业的再生,没有破釜沉舟式的改革,我们摆脱不掉4.7亿的债务,也争取不到10亿元的技改资金;企业发展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破产之路必须走。既使换了领导也要按照企业的战略发展,就不会出现动荡和波折。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企业办好,应该给国家一个交代,给职工一个交代。
本报记者 张满定 实习生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