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泉清
(一)
竹子,人多爱之。竹多成林,林大为海。在我见过的竹林中,最大的莫过于四川宜宾境内的蜀南竹海了。那方圆120平方公里的20余座岑峦和300多个山丘上,楠竹如海,四季葱绿,是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原始“绿竹公园”。相传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来此登上顶峰,面对着漫无边际的竹海,连叹:“壮哉、竹波万里!”乡人给其敬酒,诗人推开酒碗云:“秀色使吾醉矣!”
(二)
竹的全身都是宝,用途极广。竹,既可供各种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既可编织成篮、帘、席、扇等各种用具,又可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既可作蔬菜食用,又可制药祛病。竹笋、竹荪,味美清香。生长在竹子上的菌——竹菇,有清热除烦,和胃止呕之功效。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液汁,性寒味苦,能清热祛痰。
(三)
竹,作为岁寒三友,历来颇得文人青睐,自古为之吟唱不绝。或咏其外观形态:色碧青、叶龙鳞、身瘦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摇曳多姿;或赞其耐寒秉性;“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虞世南《赋得临池竹》);或以竹寓意,如:竹苞松茂喻家族兴旺,竹报平安言平安家信,竹篱茅舍指乡间生活,竹马之好寓幼时友谊;更有借竹喻人,孤芳自赏者:“无人赏高节,徒自报贞心”(刘孝先《竹》)。南朝谢庄在《竹赞》诗中叹赏竹的虚中劲节的内在美,“贞而不介,弱而不亏”。唐代诗人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家乡昌谷,青山碧水,茂林修竹,《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从头到尾都是写竹。宋代诗人敖陶孙喜竹,常约朋友到竹林去,他以竹为题一口气写了三首诗,表示要醉卧竹径,终老林下。
(四)
我爱竹,爱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无论农舍前后,野塘渠边,还是石坡岑峦,路旁山涧,竹根生出的竹鞭,都紧扣泥土,顽强地生长着。尤其是竹笋,虽稚嫩,但锋利的笋尖却能冲破土层石块,刺向云天。
我爱竹,爱其无私奉献的品格。俗话说,房前屋后一林竹,尤如居住仙境中。竹色碧绿给人以清凉之感,竹叶交错遮阴蔽雨。雨后的竹林青翠欲滴,明净清新,令人舒心惬意。竹,生时给人祈福报平安,伐后任人剖削编织、雕刻、无怨无悔,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人类。
我爱竹,更爱其骨节鲜明。宋代诗僧惠洪咏竹:“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赞美修竹节高风清,竹虽节多,但节多不弯,直道而行。正如唐代诗人道璨在《题景苏堂竹》诗中所感叹的:“一节不肯曲,几人愧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