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镇安的“家政女”,柞水的“拾棉工”,山阳的“泥瓦工”已成为商洛市劳务输出的品牌。商洛市近几年按照“立足陕西、巩固新疆、进军东南、辐射全国”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商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截至目前,全市劳务输出39.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6.9万人,创经济收入8.3亿元。
在加强劳务输出工作中,商洛市把劳务输出当成农民脱贫和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工作来抓,加大对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先后在市、县(区)和乡镇相继建成了专门负责劳务输出的工作机构189个,形成了以市、县(区)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主体,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先后在新疆、北京、南京、广东等地设立31个劳务输出联络机构,与67个外省市的劳动部门和420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使每年的订单劳务达4万余人。初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西安、新疆、河南、山西等地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
该市还围绕劳务输出工作,加大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现在他们已开设了车钳刨磨、电子装配、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等适合市场的60多个职业工种,仅今年以来就累计培训63473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职工3496人;开展职业介绍91428人次;鉴定各类技术工种从业人员2920人,比去年增长了3倍。有912名下岗职工通过外出搞劳务实现了再就业。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商洛市的劳务输出形成了镇安的“家政女”、柞水的“拾棉工”、山阳的“泥瓦工”等多个地方劳务品牌,使商洛的劳务输出影响力日趋扩大。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