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林·
2005年12月23日晚,圣诞夜的前一天,郑州街头已满是圣诞老人图像。民俗学者高有鹏教授选择这个时候,在河南大学发表了题为《保护春节宣言》的演讲。
就在高教授的“保护”声中,春节,以春运为发端,正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高调走入人们的视野:1月3日,西安开设了全国第一个春运学生票大卖场,万余名学生排了1公里的长队等待购票;其后两天,1月5日,广州市春运电话订票开始,电话开通5分钟内,多趟列车的硬座车票被一售而空。
这带有戏剧性的一幕生动体现了人们面对春节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作为所有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每年都带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送旅客近20亿人次;另一方面,情人节、圣诞节的风行,也让一些人有了传统节日式微的隐忧。
“圣诞给了我一个放松的理由”,在北京上大学的小谢这样解释他热衷于过圣诞节的原因。今年的圣诞夜恰逢周六,他和几位朋友,暂时将学习的压力抛在一边,痛痛快快地在KTV里飙了一夜的歌。
事实上,很多人和小谢一样,借着这个“洋节日”给忙碌了一年的自己放了个假。与朋友聚会,逛街购物,泡酒吧,唱卡拉OK,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着节日——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崇洋媚外,在“圣诞节”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中国式的狂欢。
和圣诞节人们在活动上的随心所欲相比,春节似乎是一个更多地为“他人”——家人、朋友,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存在的节日,一些人过得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对那些漂泊在外回家过年的人而言。他们首先要淘尽所有社会关系搞到千金难求的车票,一路过关斩将安全到家后,等待他们的还有无穷无尽的应酬——不管愿意不愿意。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日前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6.7%的人认为过年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假期,更多的人认为春节是一种仪式和象征:18.5%的人认为是“一个全中国人的仪式”,42.4%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有9.8%的人认为,春节是一个很辛苦的节日。
春节没有让大多数人感觉轻松,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要面对他们所并不愿意面对的东西。本次调查显示,过年时人们最想做的三件事情依次是:和父母聊天、和朋友聚会、待在家哪儿都不去。但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却不止于此:要到领导家送礼,要赶着人最多的时候去挤车,要挨个到每个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要陪着吃吃喝喝,陪着打牌打麻将,等等。
可能正如本次调查所显示的,春节更多的是一种传统与文化的仪式、象征。我们也的确需要这些象征,因为它们象征着对春天的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亲人的关心,对朋友的珍爱,象征着让人温暖的人性关怀。而这种关怀,是否一定要通过吃喝、通过送礼、通过牌局来表达,怎样才能让春节变成一个真正让人放松、让人温暖的节日,可能才是我们面对春节真正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