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崔纪平
年关将近,我不但没有轻松喜悦的感觉,而且越来越恐惧,恐惧人情债高峰的来临。
其它不说,仅同事、战友、同学和上级儿女的婚事“行情”这事,日子从腊月十几排到了正月初十。
望着五颜六色带着芬芳味的请柬,我不仅悲从心来,脊梁钻风,熬煎这每一家最低标准50元、最高标准100元的“凑份儿”礼数如何打理。是什么魔力把这门坎抬的这么高?把这情演绎的如此浓?朋友间的感情就这么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链动力”吗?我看不尽然。那到底是什么奥妙呢?一位同病相怜的老兄说的很直爽:“凑份儿便是赞助么!彼此彼此,你这次“促红”了他,你儿女结婚时他又“促红”你,礼尚往来嘛”。噢,这就叫礼尚往来?何苦呢?你来我往推磨子转又能从中增加什么情分呢?
坏就坏在我曾经大病大难了一场,同事、朋友、战友和有关领导都去医院看望过咱,让我这好动感情的人感激涕零铭记在心,也想在人家“有事时”报答于人,当然这“有事时”绝不是盼朋友们也患病住院。可现在人家的儿女们都行婚事,热情地给你发送了请柬,你能不“赤膊上阵”“赴汤蹈火”吗?
难就难在咱是个下岗职工,腊月间的各类收入总共才700多元,待十几家“凑份儿”的事一一支应,只剩下200元!200元呀,就指望你给全家带来“狗年大吉”了。我不得不抓耳挠腮,在筹谋资金的同时发点感慨和牢骚:人情债啊人情债,不得不还的人情债!美丽灼人的人情债,我奈何你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