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问路收费叩问政府公共服务

2023年10月08日

7月12日,民政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北京向导问路热线”在试运行3个月后,正式开始收费,资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预计短信咨询和自动语音服务将于月底开通。但从热线开通的那一天起,公众对问路收费问题就毁誉参半。那么,问路热线究竟该不该收费呢?

公司免费三个月赔进十几万

4月18日,北京向导“问路热线”正式启动。热线开通第一天上午7时到11时,就接到3000个咨询电话,远远超过北京向导负责人的预想。然而,据悉试运营期间,公司免费服务了三个月,人工费加场地费,共赔进去了十几万元。

根据公司内部规定,一般性的问路查询要求接线员在1分钟之内完成,而对于“想找个什么胡同”或者“什么大厦”之类的模糊查询,则要求在3分钟之内查询完毕。但根据记者近日两次拨打问路热线问路的情况看来,即便是普通话标准的记者,对一个类似于“从工人体育馆到海淀检察院”具体地址的查询时间也需4分钟左右,如果是外地来京人员,估计咨询时间会更长。“问路热线的全国统一号码现在还没确定,全国统一收费标准将充分考虑各类群体利益,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百姓免费资源难用 政府功能缺失

“‘问路热线’方便是方便,可问个路还要交钱,总让人感觉有些别扭。”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类似的评价。而家住北京五棵松地区的刘女士不久前使用过一次“问路热线”,由于询问的地址过于详细,咨询了5分多钟,“加上公交车的车票钱,我打个车去都够了。”

作为企业行为“问路热线”收费无可厚非,但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管理的缺陷和服务功能的不足。近几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新道路、新地名、新小区层出不穷,但公交站牌、地名标识却常常滞后,新老地名混用,不仅给外地人带来出行问题,就连本地人也一头雾水。于是,在一些城市的车站、码头,有人胸挂咨询牌做起了“指路”生意,外地人因问路挨“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完善公共资讯服务体系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已建立了地名查询系统。

但有调查表明,北京现有617台数字信息亭,免费为市民提供包括问路在内的各种服务信息,但超过半数的市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80%以上的人以为它就是个电话亭。更严重的是,有40%以上的设备已经损坏。北京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可见一斑。随着2008年的到来,加快公共资讯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更显紧迫。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义不容辞

2005年8月北京西站“北京向导”收费一事曾闹得沸沸扬扬。因常用电话、长途区号、邮政编码需付1元/次,而公共交通、单位寻址、宾馆查询需付2元/次,在涉嫌利用公共资源牟利的争议声中,“北京向导”曾一度关闭30天。重新开放后,查询铁路信息免费,而查询其他公共信息仍需付1至2元费用。如今,“北京向导”已再次关闭,但问路收费的“道德”追问随着“问路热线”的开通再次响起。

有人说,一旦“问路付费”成为“惯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民情也便沾染上了铜臭味。这样的忧虑虽不乏道理,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尽管中国的传统道德要求助人为乐,多尽义务,但法律毕竟没有规定“必须义务指路”。问路收费实际上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在北京西站的“北京向导”服务关停之后,由于替代服务没有及时跟上,出站的旅客仍就茫然于车水马龙的街道,有的甚至受害于不负责任的指引或黑车司机的有意误导。

事实上,在主要路口标注一下附近地区的详细地图,或对提供免费资源服务的信息亭及时维护保养以便其正常使用,这些公共服务都是政府应尽的责任。而在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暂时无法满足公众需求的情况下,在政策、资金及合作方式上给予企业引导或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商业化的信息服务不是不可以有,关键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缺失。这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抑制企业借公共资源牟利的行为。

(王立嘉 郑雪 吴迪新)

上篇:没有了
下篇:高价造绿为哪般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7/25/28184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