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25日
社会·法制
04

高价造绿为哪般

海口绿化中暴露的“绿多荫少”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大江南北许多城市的通病。这些城市或重草轻树,滥铺耗资不菲的洋草坪;或重洋轻土,放着物美价廉的乡土树种不用,不惜重金引进外地乃至外国的名贵花木;或据领导一己之好恶,砍掉原来枝繁叶茂的大树,更换为少叶无荫的“电线杆”……

所有这些打着“提升绿化水平”、“造福市民”等冠冕堂皇口号进行的“生态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高价造绿。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高价造绿实质上是高价毁绿,不但浪费了成千上万元的财政开支,而且降低了原有的绿化水平。

其实,社会上对于高价造绿的质疑批评,已有多年。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专家学者口诛笔伐、有关部门高喊“打住”的“四面楚歌”中,高价造绿之风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愈刮愈烈?

出现这种怪现象,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城市绿化的决策机制问题。尽管城市绿化是涉及全体市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尽管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一言堂”现象还是在城市绿化中大行其道。无论是某市的砍桉树、种“瓶子树”,还是某市的砍榕树、种桂树,如果事先听听专家的意见和市民的呼声,相信都能防患于未然。

二是城市绿化中的贪污腐败问题。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说了这样一段话:高价建绿……巨大的浪费背后,可能有猎奇的成分,有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因素,同时也不排除腐败行为……一个北方城市,花上千万元引进南方树种,结果一棵也没有活下来。这些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难道当地园林部门真不知道南方树种到了北方难以存活?这背后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经济利益驱动?……建议纪检监察部门,认真查一查“高价建绿”背后的问题。

据报道,几年前杭州市就查处了一起园林绿化系统经济受贿串案,涉案范围包括市绿化办以及六个城区的绿化办,并从绿化系统延伸到部分区、市、县的建设系统,其中6名负责人纷纷“落马”,涉案金额之大,令善良的人们瞠目结舌。

不正常的城市绿化决策,加上数额不菲的红包、折扣,高价造绿如何肯轻易罢休?

当前,在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浪潮中,一个城市每年用于绿化的投资少则几百万,多达几个亿。如果仅止于“提高认识”,而不下决心解决深层次的盲目决策和贪污腐败,高价造绿只怕还会“外甥打灯笼——照旧”。 (雍也)

放大 缩小 默认